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社会学实证调查的衍变及其启示*

——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调查范本

 

马惠娣 刘耳

20141023日定稿)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科学概念的提出始自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工业社会诞生以来,有关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与时代关系等问题成为社会学关注的焦点,由此衍变出来众多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首次提出了生活方式的概念,而且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生活方式的实证调查,包括设计了首个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本文介绍他们实证调查的详细内容,及其意义;梳理了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在中国的衍变,从中获得了启迪,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学调查中某些现象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实证调查、生活方式研究、《工人调查表》、中国社会学

 

一、实证调查的经典范本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首次提出了生活方式的概念,而且他们先后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生活状况的实证调查。

1、恩格斯的实证调查

恩格斯于18449月至18453月,以半年的时间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展开调查,并于18455月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这本书出版时在封面上特别标注了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在德文版第一版的序言’”中,恩格斯写道:我有机会在二十一个月内从亲身的观察和亲身的交往中直接研究了英国的无产阶级,研究了他们的要求、他们的痛苦和快乐,同时又以必要的可靠的材料补充了自己的观察。 大城市一章中,恩格斯描述了普通的工人住宅生活环境

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像的。

他还引述了一位牧师对自己的教区的描述:

这里有1400幢房子,里面住着2795个家庭,共约12000人。安插了这么多人口的空间,总共只有不到400码(1200英尺)见方的一片地方,由于这样拥挤,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个孩子,有时还有祖母和祖父,住在仅有的一间10—12英尺见方的屋子里,在这里工作、吃饭、睡觉……全区在十个当家人当中,很难找到一个除了工作服外还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除了这些破烂衣服,晚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盖的,他们的床铺也只是装着麦?或刨花的麻袋。

对一个叫做索尔福城的工人区,恩格斯作了这样的描述:

整个城市都是由大杂院和狭窄的小胡同所组成的……在这个地方,我遇到一个人,看样子已经六十来岁,住在一个牛棚里;在这个没有窗子、没有地板、甚至地上什么也没有铺砌的方匣子里,他装了一个像烟筒似的东西,放了一张床,就住在里面,一下雨,雨水就从破烂的屋顶往下漏个不停。这个人已经太老,太衰弱,不能做经常性的工作了;他用手推车搬运粪便等等来维持生活;粪坑就紧靠着他住的牛棚。

而生活环境之恶劣,恩格斯也有详细的记录:在各别的劳动部门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述:

工厂里的空气通常都是又潮又暖,而且多半是过分地暖;只要通风的情形不很好,空气就很恶劣,令人窒息,没有足够的氧气,充满尘埃和机器没蒸发的臭气;而机器油几乎总是弄得满地都是,并且还渗到地里。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给其家庭带来很多灾难:

首先是女人出外工作完全破坏了家庭。如果妻子一天在工厂里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而丈夫又在同一个地方或别的地方工作同样长的时间,那末他们的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他们像野草一样完全没有照管地生长起来;或者每星期花1个或1?先令把他们托付给旁人照管,而那些人会怎样对待他们,那是不难想像的。所以在工厂区,小孩子因缺乏照顾而酿成的不幸事件就惊人地增加起来。根据曼彻斯特的验尸官的记录,在九个月内有69个孩子烧死、烫死,56个淹死,23个摔死,77个因其他不幸事件致死,就是说,一共发生了225起不幸事件。

恩格斯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观察、体验、调查、材料的搜集,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写作。这个调查帮助恩格斯掀开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中悲惨境况的面纱,阐明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斗争历程和历史使命,对于提高阶级觉悟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高度评价这本书,几乎完全符合他的思想的唯一的一部书,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 。至今是社会运动和社会学的一面旗帜,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题词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工人们中写道: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但是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抽象的知识,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出版后,很快引起了法国、德国、美国思想界与媒体的高度关注。当该书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时候,恩格斯写了美国版附录,他写道:

用讲英语的读者的本族语言呈献给他们的这本书,是四十多年以前写的。那时作者还年轻,只有二十四岁,所以这本书就带有作者青年时代的烙印,反映着他青年时代的优点和缺点。”“几乎用不着指出,本书在哲学、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总的理论观点,和我现在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1844年还没有现代的国际社会主义,从那时起,首先是并且几乎完全是由于马克思的劳绩,它才彻底发展成为科学。我这本书只是它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我有意地不删去本书中的许多预言,其中包括青年人的热情使我大胆做出的英国将在最近发生社会革命的预言。值得惊奇的并不是这些预言中有那么多没有言中,倒是竟然有这样多已经实现了,而且当时我就已经预见到的(的确,我把时间估计得过分早了一些),德国、特别是美国的竞争将引起的英国工业的危急状态,现在已经真正到来了。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而且有责任使本书和当前的情况相符合。

从上述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了年轻时代的恩格斯的远见卓识,也看到了一位伟大导师对自己工作的真诚的反思。

 

2、马克思的问卷调查

1880年间,马克思的身体并不好,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病在1864年和1865年就显露出严重的症状了。 1880年前后,马克思曾不得不多次去治病和疗养。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继续完成《资本论》各卷的写作。《工人调查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撰写出来,可见他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关心和对社会调查的重视。《工人调查表》设计了四大类近100个问题,其中研究劳动条件的占45%,研究工人物质状况和法律地位的占35%,研究工人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占20%。 这些问题对全面了解城乡男女工人的生活经济条件、身体条件、智力条件和道德条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这个调查表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结构缜密、各种要件同时具备。这项调查如能顺利实施,获取的资料将能为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提供更多的经验支持。

马克思指出,干活付工资,看似公平合理。但是,实际上,等价交换的原则却没有体现出来。他通过调查注意到: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比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那么这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削了。马克思把这个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马克思的《工人调查表》在法国工人中发放了25000份,但基本没有回收到填答好的问卷。 由于没有回收问卷,这项调查就没有产生预期的研究成果,因而基本上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问卷调查技术已很成熟的今天,我们不难分析出这次调查在设计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如问卷过长,且都是开放式问题,会使被调查者完整填答负担过重(不过《社会主义评论》杂志编辑部在发布这份问卷时为它写的前言有不一定要回答全部问题的说明),以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收到问卷的工人进行填答等。但马克思晚年能以带病之身,花功夫认真设计这么多关于工人生活情形的问题,说明马克思试图把自己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的工作也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1875年以后,他在伦敦的家成为了一所向全世界开放的住宅进进出出的,并不只是工人运动的代表们,著名的科学家和民主主义政治家都在这里受到诚挚的欢迎马克思非常善于在个别交谈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有不少来访者,原以为马克思是一个忧郁的对某一主义有狂热信仰的人,或是一个怪癖的科学家。但是一经交谈,就发现他不但能够讨论政治问题和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而且还善于妙趣横生地谈论世界文学名著、伦敦演员的生活,自然科学方面主要的发现等等对他来说,写作《资本论》已成为生活之必需,可是他的心里很明白,在国际工人协会内部冲突的关键时刻,他不能坐在大英博物馆里读书。 因此,他的叙述丝毫不带空想色彩。他指出,向共产主义发展要分两个阶段来进行。虽然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无产阶级将废除人剥削人的制度,但是这个阶级还没能力来满足所有居民的一切需要。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当按照各人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分配。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越来越快,而且那种把劳动看作生活中头等需要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出现的时候,才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先决条件。那时就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马克思并没有给共产主义定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也没有梦想一个未来的闲散乐园。他清晰地解释了将来决定共产主义时代经济和生活的一些原则。马克思对于那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开始显露出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精密的科学分析。这些精密的分析,既得益于他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体察和大量的社会调查,也得益于他对各种材料的占有。马克思研究科目之多,和他使用过的材料之浩瀚,是同样惊人的。仅仅在俄国统计学方面,他所阅读的书籍,恩格斯就能给他开列出一大堆,其体积超过二立方米。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把这些材料全部利用了。他研究了财政金融、农业史和农业方面的所有重要新现象。此外,他还阅读了地质、生理和数学方面的许多书籍。他读过的书,几乎都做了摘记,多半还附以批判性的边注和解释。

恩格斯曾这样地说道:马克思由于自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物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归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地评价了马克思: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恩格斯特别强调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划时代的创新,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结束了社会历史科学在黑暗中摸索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给那些看起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现象以规律性的阐释,使人们豁然开朗。

马克思曾深受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但是,后来他与恩格斯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由此可见,调查与观察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经验论以及唯物史论使他毫无疑问地成为继孔德之后的社会学奠基者之一。在西方社会学界有人把马克思誉为真正的现代社会学之父

 

二、实证调查及生活方式研究在中国的衍变

马克思恩格斯设计了世界上首个有关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也提出了著名论断: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稍后于他们的西方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译为杜尔凯姆)与韦伯提出的先懂得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我们的社会环境所塑造,又要积极地选择不同的行动来让生活更加美好,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生活理论的延续。

在中国,1840年以后,力图强国富民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章太炎于1902年翻译了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著的《社会学》;严复于1903年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作题为《群学肄言》出版;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一是打破传统,提倡民主与科学;二是目光向下,关注平民生活,到民间去。中国的社会学者们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其中,并起了极为独特而关键的作用。社会调查工作是立国之本,在中国知识界第一个批判传统治学方法、提倡实地社会调查的是陶孟和。 这些事件通常被视为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标志。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他撰写的《三民主义》成为当时变革社会、政治、经济、民生体系治国方略中的核心思想。在三民主义中,孙中山特别重视民生主义,并为民生主义做了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他把民生主义解释为是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全部土地都归国家所有,铁路、矿山、森林、航路都由国家经营,国家从土地和国营企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收入,并用以举办免费教育、养老恤贫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公民人人权利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

1919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在西学东进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将生活概念引入中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时观北京市民的生活,并形容为:苦闷、干燥、污秽、迟滞、不方便、不经济、不卫生、没有趣味……我们急切地要求一种新生活。1919年在《新生活》第5期撰文,呼唤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提出了改良生活的样本我把北京市民生活应该改良的地方,捡那重要的,一条一条的写在下面。

当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这份改良生活的样本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同宗同源。在这样一个革命者看来,所有革命,所有文化运动,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的生活好起来,为此,他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且视死如归。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吴文藻在美国学习期间,所学课程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逻辑学、伦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的学科。回国后,他不满于当时国内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全盘西化的状况,从寻找理论构架、领导进行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培养中国独立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人才等方面积极推动了社会学的中国化。

中国社会学的另一位奠基者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是他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时的博士论文,是他赴伦敦之前在江村所做调查报告的一个结晶,被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誉为社会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被后学称为中国社会学派的开山之作。该书从中国乡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入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社区一词为费老创译)的一般结构和变迁。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社会学者对中国农村做过这么深细的研究。

民国期间也出版了冯友兰、梁漱溟等哲学家对生活问题思考的著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生活——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是中国的空白领域。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为纲统御着全社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于光远等有识之士发表多篇论文谈生活方式问题,于光远提出抓生活、促生产的概念,并在多个场合讲:

现代人,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中,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讲科学、讲道德、讲礼貌、讲美、讲卫生、将享受、讲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等等,哪一点不属于文化要素?离开了这些文化要素,也就没有三中全会提出的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进步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增强生活中美的文化要素,一要增加和提高客体中美的要素;一是提高接受美的主体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尽管于光远在社会学理论方面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完整的社会调查作为范本留存于世,但是,他作为中国当代不多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他全面地吸收和继承了马克思的人文思想——笔者注),并凭借他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发表了大量的论生活方式的文章,也组织了许多这个主题的学术会议,推动了这一学科在当时中国的发展。乃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发布的公报,其中三段文字论及生活方式问题,也许与他作为直接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智囊人物有重要关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玉波等人撰写的《生活方式》一书,阐明:生活方式并不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目标、内容、人的形成等问题。其中含有12个章节:怎样理解生活方式、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妇女生活方式、青年生活方式、老年生活方式、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1990年全国妇联启动了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其中在调查中含有生活方式的章节,如今已进行了三次大型调查。而在第二、第三次调查中都突出了闲暇时间分配与利用问题。

1991年王雅林、董鸿扬出版了《闲暇社会学》,以中国九个城市为调查目标,提出了系列的针对闲暇时间利用与支配问题的数据指标。

1998年,我国组织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五本书的译介,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发行,其中通过《走向自由:闲暇社会学新论》、《你生命中的休闲》、《女性休闲》等书,引入了许多新的休闲生活方式理念和调查方法。

2004年马惠娣等人主编了《中国人休闲生活状况调查》,此后,这类调查日趋活跃。

2010年以来,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连续多年以闲暇时间与生活方式的品质为论题的讨论。在2012年的年会上,王雅林教授继续续写生活方式的问题,再次介绍了马克思对把生活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阐述了生活的本源性、本体性,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生活的生产过程的思想等等。

2010年费孝通先生的《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出版,他在研究社会属性中发现了生活结构,并认为,生活是解读社会的密码,也是重要的变量。他强调:生活需要是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动因。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期盼中华民族未来的生活得更好。生活,成为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三、经典社会调查范本带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生活方式设计的实证调查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经典的范本。虽然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的研究设计非同一般人所为,也非一般人所能为,但他们的方法论至今仍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实证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说百余年来人类生活、生活方式的进步与发展部分地得益于社会学提供的调查方法,得益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事实上,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在定量研究方法上,尤其是表现在观察计划和操作程序两个方面。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方式领域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之细致、周密、严谨,保证了这一基本方法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同样,也启示我们,任何调查,离不开调查者的人文关切、社会关切、历史关切、未来关切、学术关切;离不开与国家和民族的惺惺相惜,离不开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尽管历史和研究方法不断地衍变,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实证社会调查的范本表明了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但应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些论断总归是考察生活与社会的重要思想方法。人与社会关系如何设计、数据如何统计、变量关系如何确定、定量与定性关系如何发现真实的切入点等问题,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建构。无疑,任何一项调查都希望有新发现,并以统计结果为依据。但,真正需要了解:是哪些和什么样的分析框架、相关因素,以及控制条件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

3、实证调查的设计,总是以具体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为动力、为参数,并为调查目标、路径、指标提出新方法和新依据;调查的目的,不仅是看到今天的状况,也要预见到明天和更远的明天,并给出了理性分析和高屋建瓴的预见。为了使这种预见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社会学在衍变过程中,不仅使用问卷调查,还运用参与观察、社区考察、定性访谈、深度访谈、随机访谈等多种方法,可以完善问卷调查之不足,进而可能作出更深刻的解释。也就是说,缺少观察和亲身体验的问卷调查会在提出假设、定出观察计划、组成变项、分析变项关系等起步阶段,就失去准确性。

4、实证调查的设计,以及数据的统计,是观察社会与生活,描述现状的基本方法。然而,这是不完全的、单薄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他们的实证调查与研究揭示了为什么是这个现状如何摆脱这个现状、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预见了未来的方向。由此看来,实证调查是建构理论学说的经验依据,而仅有依据,没有理论分析之洞见,那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平庸的、肤浅的。

 

四、值得反思的问题

纵观实证调查与生活方式的衍变史,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动因。衍变的历史告诉我们,生活与生活的概念从来都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准确地把握与敏锐地捕捉时代变化的信息十分重要,因此,对新时代的实证调查的设计与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不言而喻,当代的社会调查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作的工作存在很大的不同,毕竟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个人认为,他们当年的实证调查对我们今天掌握和如何运用调查方法仍然是一个楷模,它的经典意义在于普世价值观的存在,即在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同时,对于组织者、设计者、调查者来说,其姿态、情感、观察、体验、责任等诸多人文情怀和学术情怀的聚合十分重要。

当下,中国是实证调查广种薄收的时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或机构大多也仅为稻粱谋、或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技术工具、或是学界和组织机构的形象工程镀金工程。而粗制滥造、以假充真、伪造数据、缺乏观察、缺少零距离的体验等调查结论十分普遍,这一定影响调查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影响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影响参与者的独立性和中立性。难怪一些调查统计的结论让人质疑和生疑。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反思。

2、生活方式调查必须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变革的背景,对引领未来的风尚、趋势的各种因素有足够的关注。事实上,现在各领域的问卷调查(特别是常见的民意测验)常常具有局限性,即为了证明某个命题,要掌握一组个体,要做彼此间背景的比较,但是,又往往只抓住局部的、片面的、表面的,甚至不确切的要件,为定性分析做出误判。离开了具体的、当下的、纵横现象之比较,其结论容易对人产生误导,难以呈现真实的现状,难以描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这会使得大投入的调查功亏一篑。

3、定量调查方法是从一组单元中收集各单元的可对比信息的方法;调查的出发点是为什么的问题,为探求为什么,我们必须合理地提出假设、定出观察计划、组成变项、分析变项之间的各种关系。但不断有人指出调查问卷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实证研究不等于经验层次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绝不可把实证研究方法简化为问卷调查方法。这虽然只是质疑,但我们从中的确看到了某些浮夸、伪证、虚假的成分。从西方学术界来看,社会学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学科自身,还是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都在不断地演进,因为,他们深知,社会实验和生活实践是一个太庞大的系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任何试错都是灾难性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仍是公理。因此,周延调查研究方法、积累历史教训、学习先进经验、端正调查态度,回避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弯路,当是中国社会学界的要务。

4、有学者撰文指出:问卷调查是不是在发明车轮?我们所要调查的那些具体现象是不是大概率现象?如果是,那么对于描述调查来说,我们只是查明了一些尽人皆知的情况,还不如不调查。 笔者在多篇论文中发现了这个问题。比如,论证一个大学老师评上教授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其实,除去极个别人才,大多数人都需要17年左右的时间经历,可以说这是社会共识。而一篇论文以看似科学、严谨的论证过程,却得出一个尽人所知的结论,这有点得不偿失。毕竟,课题要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和时间成本。

5、社会学从一诞生起,就与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史学、心理学、行为学、文化学、人口学等学科密切相连。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背景中就囊括了当时最重要的各学科门类,马克思恩格斯是为着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导师,同时也是一位十分博学和严谨的学者。他们研究过的文献种类很多、范围极广,其中包括:罗马法史、拉丁语刑法典籍、教会法、哲学史、法哲学、艺术学,此外还有文艺作品,是巴尔扎克作品的忠实读者。马克思曾对他的父亲说,我已越来越牢固地同现代世界哲学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没有哲学的帮助就不能把任何东西吃透。 可见哲学与多学科之重要。但是,在目前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偏重于分析技术过程、偏重于客观描述、偏重于数据统计的过程,而缺乏来自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毕竟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等问题需要得到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支持与协助。

 

结  语

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实证调查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方法手段(特别是问卷调查的方法与手段)越来越成熟,而生活和社会也在魔幻般地衍变着,但其中一个要旨没有变,那就是实证调查越来越回归人性与生活,越来越接近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的理想。

如何定义当代的生活;如何定义好生活;如何揭示社会转型中重要特征;如何认识科技发展将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如何认识闲暇时间在当今生活方式中的核心地位等等问题是值得思考的。那么,这些问题又将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的问卷调查,如何采撷时代的精华,调查者应有何种使命和责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应当仅仅成为思考生活、体验思想的智力活动,而应当成为各种项目在调查统计之后,并从理论上陈述清楚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不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古希腊文化的传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将思辨铺展在现实生活面前,并为社会学的实证调查树立了典范。

 

(第一稿于2014926日起始,于2014103日完成)

 

 

附录1:马克思《工人调查表》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5卷,第427-436页,第752页。)

 

1)你在哪一个工业部门工作?

2)你所在的企业是私人资本家经营的,还是股份公司经营的?私人雇主或公司经理的名字叫什么?

3)请说明雇用的人数。

4)请说明他们的性别和年龄。

5)招收童工(男童和女童)最低年龄是几岁?

6)请说明监工和不是一般工资劳动者的其他雇员有多少。

7)有没有学徒?有多少?

8)除了经常的和固定的工人以外,是不是在一定季节还从外面招收另外的工人?

9)你的老板的企业是全部或主要为当地主顾生产的呢,还是为整个国内市场或为了向外国出口而生产的?

10)你的工作场所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11)如果你是在乡村工作,那么你的工作是不是你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务农为主做工为辅或两者相结合?

12)干活是完全或主要用手工,还是用机器?

13)请说明你所在企业的分工情况。

14)用不用蒸汽作动力?

15)请说明工厂各个部门占用工作间的数目。谈谈你所从事的那段工序,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还谈谈它所引起的肌肉和神经的紧张程度以及对工人健康的一般影响。

16)请谈谈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面积大小(每个工人的活动空间),通风,温度,粉刷,厕所,一般的洁净程度,机器噪音,尘埃,湿度等等。

17)政府或市政机构对工作场所的卫生状况有没有某种监督?

18)你所在的企业里有没有引起工人患特殊疾病的特殊的有害的因素?

19)工作场所是不是摆满了机器?

20)有没有采取防护措施来防止工人的肉体受到发动机、传动装置和工作机械的伤害?

21)请根据你亲身的经历谈谈发生过哪些造成工人残废或死亡的重大事故。

22)如果你在矿上工作,请说明你的企业主为保证通风、防止爆炸和某他危险事故,采取了怎样的防护措施。

23)如果你在冶金或化学生产部门,在铁路或其他特别危险的生产部门工作,请说明你的雇主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

24)你的工作场所用什么照明?是煤气灯、煤油灯还是其他照明设备?

25)一旦失火,在工作场所内外有没有足够的脱险设施?

26)根据法律,一旦发生事故,雇主是否必须对事故的受害者或他的家属给予补偿?

27)如果不是,那么雇主是否用某种方式给那些为他发财致富而在工作时受伤害的人以赔偿?

28)在你的工作场所有没有某种医疗服务?

29)如果你在家中工作,请谈谈你的工作间的状况;你用的只是一些普通工具呢,还是也有小的机器?你是否利用你妻子和孩子们以及其他帮手(成年工或童工,男工或女工)的劳动?你是为私人主顾干活,还是为一个企业主干活?你同企业主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经过中间人?

1)请说明工作日一般有多长,一星期一般有几个工作日。

2)请说明一年有几个假日。

3)在一个工作日内有哪些间断时间?

4)有没有规定一定的吃饭时间,或吃饭是不定时的?

5)在吃饭时间干不干活?

6)如果使用蒸汽动力,请说明实际的开关时间。

7)开不开夜工?

8)请说明童工和16岁以下的少年工人的工作时间。

9)在一个工作日内,童工和少年工人是不是换班?

10)现有的经立法机构制定的关于童工劳动的法律,政府是否付诸实施?雇主是否严格执行?

11)有没有为在你所在工业部门里劳动的童工和少年工人设立的学校?如果有,孩子们一天里什么时间在校学习?他们学些什么?

12)在生产日夜进行的地方,换班一班工人接替另一班工人是怎样安排的?

13)在生产繁忙时期,工作时间比平常延长多少?

14)机器是另外专门雇一些工人来擦拭的,还是由操作机器的工人在正常工作日内无报酬地擦拭的?

15)采用哪些规则和处罚办法来保证工人在工作日开始时和饭后准时上工?

16)你每天从家里到工作地点以及从工作地点回家要花去多少时间?

1)你同老板订的是哪一种合同?是按日、按周、按月或其他?

2)解雇或辞职,按规定要在多长时间以前通知对方?

3)老板如果违反合同,要受什么样的处罚?

4)工人如果违反合同,要受什么样的处罚?

5)如果雇有学徒,请说明他们合同中的条件。

6)你的工作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7)你所在的工业部门是基本上在一定的季节进行生产,还是通常比较均衡地全年进行生产?如果你的工作是有季节性的,那么在其他时间你靠什么收入生活?

8)你的工资计时还是计件?

9)如果是计时,是按钟点还是按整个工作日?

10)加班是不是另给工资?给多少?

11)如果你的工资是计件的,请说明计算方法。如果在你工作的工业部门里完成的工作是用长度或重量计算的(例如煤矿),那么,你的老板或他的手下人是否用欺诈手段骗去你的部分工资?

12)如果你的工资是计件的,产品质量是否被用作欺诈的借口,来克扣工资?

13)不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你过多长时间领工资?换句话说,在你领到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工资以前,你给必须让老板对你欠多长时间的帐?工资是过一个星期、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发给?

14)你是否感到,这样拖延发工资,就迫使你经常跑当铺,给当铺付高利,失去你需要使用的器物,或者迫使你向小铺老板赊欠,变成他们的债户,从而成为他们的宰割对象?

15)工资是由老板直接发给,还是经过中间人或包工头等等?

16)如果工资是经过包工头或其他中间人付给的,请列举你的合同条件。

17)请说明你一天或一周工资有多少钱。

18)请说明和你在同一车间一起干活的女工和童工在同样时间内所挣的工资。

19)请说明最近一个月内最高和最低的日工资。

20)请说明最近一个月内最高和最低的计件工资。

21)请说明在上述时间内你实际挣到多少钱;如果你有家,也请说明你妻子和孩子挣到多少钱。

22)工资是付给现金,还是一部分付给别的东西?

23)如果你的住房是向你的雇主租赁的,请说明租赁条件。雇主是不是从你的工资中扣除房租?

24)请说明你的各种生活必需项目的价格,例如:

 (a)房租和租赁期限;有几个房间;多少人住;房屋修缮和保险;家具购置和修理;床铺;取暖、照明和用水等等;

 (b)食品:面包、肉类、蔬菜(马铃薯等);乳制品、鸡蛋、鱼;黄油、食油、脂肪;糖、盐、调味香料;咖啡、茶叶、菊苣;啤酒、苹果酒、葡萄酒等;烟草;

 (c)衣服(父母和孩子的);洗衣;卫生用品,洗澡,肥皂等等;

 (d)其他开支,如:邮资,还债和付给当铺的保管费;孩子上学的各种开支,学习技艺的费用,买报,买书等等。交给互助会、罢工基金会、各种联合会、工会等等的会费;

 (e)和你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开支(如有这种开支);

 (f)捐税。

25)试将你一周的、一年的收入(如果你有家,再加上你的家庭收入)和一周的、一年的支出以预算的形式开列出表。

26)根据你的亲身体验,你是否觉得,生活必需项目的价格(如房租、食品价格等等)的上涨大于工资的增长?

27)请说明你所记得的历次工资变动情况。

28)请说明在萧条或危机时期工资降低的情况。

29)请提供在所谓繁荣时期工资增长的情况。

30)请谈谈由于时尚的改变和局部或普遍的危机而造成停产的情况。

31)你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或你提供的服务的价格如果改变,你的工资是同时改变还是不变,请以对照形式说明。

32)在你的工作经历中,是否有过由于采用机器或其他改进而解雇工人的情况?

33)由于机器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34)你是否知道,什么时候有过由于生产改进而提高工资的情况?

35)你是否知道,有哪个普通工人在年满50岁时可以退休而靠他做雇佣工人时挣的钱过活?

36)在你所在的工业部门里一个中等健康水平的工人可以工作多少年?

1)在你的行业中有没有工会?他们是怎样管理的?

2)根据你的亲身经历,你们行业发生过多少次罢工?

3)历次罢工的时间有多长?

4)是局部罢工还是总罢工?

5)罢工是为了要求提高工资,还是为了反对降低工资?是因为工作日的长短,还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

6)罢工的结果怎样?

7)你们行业的工人是否支持其他行业工人的罢工?

8)请谈谈你的老板为了管理他的雇佣工人而规定的规章以及违反规章的处罚办法。

9)老板之间有没有联合成组织,以便迫使工人接受对工资的降低、对工作日的延长、对罢工的干涉,总之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工人阶级?

10)根据你的亲身经历,有没有政府方面滥用武装力量来帮助老板反对工人的情况?

11)根据你的亲身经历,这个政府是不是曾经帮助过工人反对老板们的侵犯和非法联合?

12)这个政府是否对老板贯彻执行工厂法(如果有这样的工厂法)?政府的工厂视察员(如果有这样的视察员)是否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13)你所在的工厂或行业中有没有应付不幸事故、疾病、死亡、短期丧失劳动力、年老等情况而组织的互助团体?

14)加入这些团体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这些团体的基金是否完全由工人掌握?

15)如果交纳会费是强迫的而且会费是由老板掌管的,那么老板是否从工资中扣除这些会费?他是否支付这笔款项的利息?辞职或被解雇的工人,能不能收回自己每次所交的钱?

16)你所在的工业部门有没有工人合作企业?它们是怎样管理的?它们是否也像资本家那样从外面招雇挣工资的工人?

17)在你的行业中有没有这样做的工厂:付给工人的报酬中一部分用工资的名义,另一部分则用所谓分红的名义?请把这些工人的全部收入和没有所谓分红的工人的全部收入作一比较。请说明这种制度下的工人要受到哪些约束。是否容许他们参加罢工等活动,还是只许他们做老板的顺民

18)在你的行业中,男女工人的一般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状况怎样?

 

附录2:李大钊改良生活的样本

 

一,我们要注意那崇文门税关,于我们市民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调查他,监督他。要是于我们生活上有重大的影响,就该有一种市民的活动对付他。

二,初租房的要出三个月份租金和那买东西要门底钱,都是恶习惯,都该打破。

三,试办消费公社。

四,多办市立的图书馆,通俗的尤其要紧。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

五,多立劳工教育机关(如夜校、半日学校等)。

六,多立贫民学校、贫民工厂、孤儿院、恤老院。街上的乞丐应当禁止:幼年的儿童,送入贫民学校或孤儿院,由校或院给他衣食,教养成人,去自营生业;中年的人,送入贫民工厂作工,贫民工厂应该是公立的,或对私立的加以严重的监督,以防资本家借慈善为名从中取利;衰老的人,送入恤老院。

七,扩充济良所,有愿入所的娼妓,不问他受虐待与否,一概收容。济良所应该是教育机关兼着工厂的组织。

八,报纸配送,都很迟缓。应由报界公会和一般阅报的市民合力要求送报人改良。在电车未设以前,可利用脚踏车。

九,汽车在行人拥挤或街道狭隘的地方横走乱冲,很是危险。因为没有电车,一条逼窄的马路上,有许多马车、人力车、骡车、手推的车等等,并步行的人、担货的人,来往不绝。汽车尽其速力通行,很容易轧伤行人。且汽车过处,汽笛怒鸣,黑尘腾飞,殊与人以不快之感。应该:(甲)限制汽车的速度;(乙)加重汽车使用税;(丙)随时把汽车所有者的人名、住址和他汽车上的号数编成表簿,听公民自由领取,以便路上看见某号汽车有不法违章的事情,就可以告发或用邮片直接诘责。实行人民警察,以补官吏警察之所不及。

十,赶快修造市营的电车,使我们小民少在路上费些可贵的时间,吃些污秽的尘土,作同类的牛马,膏汽车的轮皮。

十一,电车没有修成以前,人力车夫的生活,也应该改善:(一)令车主随车设备卫生口袋(备车夫带在嘴上的)一具,雨衣雨帽各一具;(二)车夫的衣服,应令勤加洗涤;(三)供车夫寄居的小店,应加监督,并令附设简易而且清洁的浴所。

十二,宜由市设立价廉而且清洁的平民浴所多处。

十三,宜由市设立平民食堂多处,使小食店赁居其中,以免劳工社会露天饮食的苦。

十四,街口巷里的屎尿,应严加取缔。臭气熏天的厕所,应该改造。设备适于清洁的厕所,应该添设。

十五,粪夫团体,应由警厅加以编制,为之设备一切器具及一切卫生设施。下水沟亦须改善,以图公众卫生。

十六,公立医院太少,应该多设。

十七,介绍佣工所,应与以严重的监督。注意女工住居的清洁,及勒索女工的事情。

十八,电灯电话的设备,应勤加修理,以防危险。电灯价值太贵,电光不足,市民对于电灯公司,应有正当的要求。电话司机人不勤敏,不亲切,应改用女工。

十九,公园一律公开,不许索费,并将北海、景山等名所一概开放。每个公园里,均设一极大的运动场。街旁的树木,应该多栽。洒街多用水车。

二十,妨害卫生及清静的工厂,不许设在住宅区域附近。

他把北京市民生活应该改良的地方逐条地列出。? 此外应加改良的事,必然还有很多,今天我只想起这些,其余的还要我们大家去想。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第113页。

参见黄盈盈、潘绥铭“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边界与限度”,《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易廷镇等译,《马克思传》,三联生活书店,1978年,第11-21页。

 

已刊发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2014年第10

*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10@zh0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马惠娣,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关

? 系中的哲学问题,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联系方式:mahuidi@china.com

刘耳,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研究领域:社会学、古典文学。联系方式:liuer62@126.co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269-58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27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30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30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344-34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44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42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13卷第1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卷第27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21卷第292,297,298页。

恩格斯,《资本论》第3卷序言,见《资本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64-1966,第3卷第IX页。

马克思,《工人调查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19卷第250-258页。

Rodney Stark, Sociology, 5th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 1994:26. Stark误以为问卷是对英国工人发放的,但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第19卷第632-633页的注154,应该是在法国工人中发放的。

在西方社会学领域,人们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一书中,就已能发现有某些研究工作所特有的实现步骤和提问方式,以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些逻辑特性差异极大的问题,可以算初步有了进行实证调查的思路。但在生活方式方面设计详细的问卷试图进行大规模的调查,马克思无疑是第一人。(笔者注)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易廷镇等译),三联生活书店,1978年版,第322-330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19卷第22-23页。

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易廷镇等译),三联生活书店,1978年版,第324-325页。

同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第574-575页。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第3卷第574页。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1985,第3卷第30-31页。

Isaiah Berlin,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5th ed., Thornton Butterworth, 1939.

参引马惠娣文,《社会转型中的生活方式》,《晋阳学刊》,2013年第3期。

智效民:陶孟和: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学术界》,2002年第05

赵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2页。

同上,第793页。

李大钊,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新生活》第5期,1919921

林耀华、陈永龄、王庆仁吴文藻传略,见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附录,民族出版社,1990338-341页。

马林诺夫斯基,《江村经济》序,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13页。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第20页。

见于光远著,《改革、经营、生活、组织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6页。

见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