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讯
《时间·空间·人间──?思书简》
作者:李明宗
出版社:康得出版社(台北)
预定出版日:2014年7月20日
页数:384页
价格:新台币300元
目 录
风格与典范
1.与?文先驱的偶遇
2.大师风范
3.齐邦媛与林文月对谈侧记
4.关於作者签名书
5.聆听「墨西哥革命」演讲心得
6.女小提琴家Alma Rosé的悲剧
7.李霖灿与纳西文化
8.大陆学者马惠娣的「知青」经历
9.旋风中的蝉翼──兼怀孟祥森先生
10.?术与抵抗
遥远的俄罗斯
11.史达林格勒战役轶絮
12.满洲的山丘
13.列宾的?术
14.伏鲁贝尔的?术
生死爱欲
15.浮世缘的苦涩与甘美
16.生命终期的失能者如何熬过每个漫漫长日?
17.爱与死──观「爱?慕」有感
18.小心专家,会致命的
19.「一路玩到挂」观後感
20.由一桩悲剧省思沟通的重要
历史的血痕
21.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
22.安重根是恐怖份子吗?
23.由历史纪念物存废之争议谈历史教育
24.观贞节牌坊的联想
展演和体验
25.我最喜爱的十二部电影
26.亲临现场的体验
27.所谓难以入目
28.智慧型手机与人际互动
29.「有图为证」与「有诗为证」
译趣/意趣
30.简洁──?术的神髓
31.翻译趣闻
32.片断偶拾
33.偏爱的异国乐曲琐记
34.舞蹈之神与和平颂歌
35.雨天杂思
人间性的思索
36.「哲学」与「哲思」
37.再谈「哲学」与「哲思」
38.避免愚妄之我见
39.破除迷妄──回?原貌──召唤典范
40.从「人间条件」谈「人间性」
41.我最根本的信念
42.游戏的黑暗面──由小丑杀手谈起
空间与生活
43.没有人味,整建当然失败
44.「城市变奏曲」观後感
45.「占领草地」行动的省思
46.生活方式之我见
47.漫谈空间与记忆
旅游抒怀
48.九寨沟与峨嵋山之旅心得
49.东北与内蒙行杂记
50.南北疆记历
51.湘西凤凰行
52.徽州黄山行
53.山西之旅杂感
54.晋南访古记行
55.怀想与现实交错之旅
56.奥捷之行杂感──漫谈城市的精神
57.「沙发客」和「背包族」
58.导览老外台北一日游心得
59.当今观光发展之挑战及趋势
60.「真实性」对「观光体验」经营之意涵
附录:
作者(自序)
李明宗
本书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曾以email寄给朋友分享,六、七年?我经常将所思所感撰些「杂文」,而正因为率性而写,也不太刻意求工,就当作与朋友隔空聊天,题材五花八门、庞杂多元,只要我有感悟者皆随兴抒发一番,不太拘泥章法。
之所以会养成写杂文与朋友分享的习惯,是有缘由的。我有位恩师,台大森林系陈昭明教授,退休数年後罹患大肠癌,或许因为心境寂寥,或许因为很有感怀,因此常写些随笔寄给朋友,我收到後往往颇能心领神会,也很感谢老师给我的启发,因此总会写文章回应,没想到老师竟打电话向我道谢,由此可知任何人都是需要与他人互动沟通的,否则岂不是生活在荒漠中吗?
恩师业已往生,但我却因此养成纪录所思所感的习惯,原本被动回应的文章转换成主动与朋友聊天的「杂文」,想想这样也不错,经常动动脑也让自己的五官与心灵敏?些,生活好像也过得比较充实。
我於55岁由公职退休,到今年已在人世间过了一甲子岁月。退休後这五年,比起上班时更有空?,那是必然,但若要说我很清?,却又不然。每天总有很多的事要做:阅读、撰文、编书、翻译、教书 (兼课)、教同事英文 (每星期一次)、协助学会事务、?加?文活动、到处作社会观察、偶而赴国外旅游等,当然还得照顾书斋中的两只? (名为「黑?」、「白?」),经常感到处理这些「?毛」事蛮厌烦的,但久而久之也与它们建立起若即若离的感情。
我从年轻就非常喜爱『幽梦影』作者张潮的隽语「能?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人之所?」,也很想付诸实践。而正好世间有许多大家都懂、都会、或都在追求的事物,但我似乎特别蒙昧无知,既不懂、又不会、也无兴趣追求,日常生活方面活脱脱是个「白痴」,我就乾脆以此自我开脱,说我其实是为了「忙人之所?」,因此当然要先「?人之所忙」罗!
此外,我本身是学「休?、观光、游憩」的,我的教学与论述都是在强调休?对文化、社会、与人生的绝对重要性。人类文明的成果绝大多数源发於休?与游戏;社会若要健全地运作,工作与休?须能平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而对个人而言,其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暇,因此,是否能明智地休?攸关其人生品质的美丑良窳。有鉴於此,我甚至将本身email的名称定为 ”leisureallen” (休?亚伦),换言之,我心目中的「?」是具有严肃的意义性,倾向略带忧愁的「?思」,而非「??无事?,无聊到得抓虱子相咬」。
我很有自知之明是个凡夫俗子,且由於本身的人格与性情特质,对於浮生俗世的现象比较有感受,而这就具有人类学与文学的取向了。我相当喜好穿街走巷?逛,接触三教九流的人物,实践「在地观光」。喜爱亲赴各种事件的现场,作贴近现实第一手的体验,感受社会的脉动。也很关切海内外的战乱、社会争议、文化变迁、自然灾变等,虽只能透过文字与画面理解远在天边的世变,但情绪也会随之哀乐起伏。若有感受或心得就写成「杂文」,内容或许浅陋,观点也不一定高明,但我总是尽量立基於「人间性」的真实,且真诚地表达我的看法,这也是对自我的期许。
本书由於文章类别相当驳杂,我勉强将其?为「风格与典范」、「遥远的俄罗斯」、「生死爱欲」、「历史的血痕」、「展演和体验」、「译趣/意趣」、「人间性的思索」、「空间与生活」、及「旅游抒怀」九大类别。其中有对历史的感怀、回顾生命之沧桑,或略含「时间」之迹痕。也有对生活空间的观察、旅游空间的体悟,或赋具「空间」的意蕴。至於我接触过的?文人物、师生故旧、亲朋好友、乃至贩夫走卒等,都是我游走世间的善缘,若以「人间」称之应属合宜。因此,本书以「时间?空间?人间」作为标题。
本书收录的六十篇文章,除了最後两篇是学术性论文外,其他都属「杂文」,长短不一、风格殊异,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彷?在与好友?谈,天马行空可也,正襟危坐就免了。因此,如果读者能於?暇之时,泡壶好茶或倒杯老酒,随意浏览数篇感兴趣的文章,挑挑作者言不尽意或思虑不周之缺失,这倒是个较佳的阅读方式。
家母晚年中风後便居住於离家颇近的大厦小套房,以迄辞世。嗣後该小套房就作为我的书斋,堆置我泛滥成灾的书。退休後的日子,我若没有出门,成天就窝在这书斋中,只有吃饭与睡觉才回家 (简直把家当旅馆了)。由於内人妥适打理家务事,让我不太有後顾之忧,而我的杂文撰写後也会徵询其看法,她也常能一针见血地点出我观点与文字的优缺点,因此,本书能出版特别要感谢内人长年的「冷嘲热讽」(这是她开玩笑的用词)。此外,所有在这段时间被我杂文骚扰的朋友不但不以为忤,甚至还拨冗回应者,更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否则文章如果总是石沉大海,恐怕很难有持续写下去的驱动力,对好友此份真挚的情谊我深深感念。
是为序
?思?读 哲学哲思 适意随行
刘一民教授为《时间·空间·人间──?思书简》作序
明宗?电,邀我为新书写推荐序,二话不说,爽快答应。没有负担感,还有点小欢喜。一?确实喜欢他三天两头,网路捎?的随笔,率真雅致,毫不矫情。为书作序,没有阅读负担,只好奇作者如何将众多文章删编;二?,作为他e-mail的忠实读者,一向只顾欣赏,从未回应,难免心中有愧。如今,逮到机会,投桃报李,权充抵债。
认识他,超过二十年。初碰面,在师大公馆校区。当时,他任职台北市政府公园管理处,兼任中华民国户外游憩学会秘书长,到处?罗休憩书籍。那是一个愉快的下午,两人相谈甚欢,志趣相投,都喜欢看书。说著说著,我不断从架上摘书,他不断顺手接书,後?一起到所图搬书,直到看他离去扛著满?「?书」。他是个爱书人。
明宗为人温文尔雅、口才便捷,却从不挖苦嘲讽、激烈争辩,给人的印象是个胸怀大气、内敛平实、温暖可靠的人。文如其人,这本书有的只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看不到尖酸刻薄的语词,慷慨激昂的气势,不强调规范道德价值,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书中自述喜欢大街小巷?逛,与三教九流人物交流,到处?加?文节庆活动,亲赴事件现场作贴身观察,所言半点不假。事实上,他极尽活泼的行动力,加上敏?的思维,是最让我折服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听他讲日本节庆体验,在一个小教室,两人对面坐著,阳光从窗户洒进?,照亮他半张脸,表情正经,略带兴奋的手势,谈著庆典城市的节奏、居民的投入、传统的张力、仪典的色彩。引燃的声色感官触动、神?狂热气氛,让我神迷入醉,以後每到日本,总不忘追索庆典的踪迹;为了厘清论文主题,很多机会听他分析台湾节庆活动实?,大甲妈祖?境、褒忠花鼓节、内门宋江阵、土城桐花节、野柳净港过火、邹族Mayasvi祭典……百多个活动,信手拈?,如数家珍,活动的看头,文化的演变,展演的力度、居民/媒体/游客/主办单位的互动,娓娓道?,精彩绝伦,完全贴近本土乡情,见解独到鲜活,让置身学院的我汗颜;听他谈?文界的师长、友朋、新交、旧识如陈昭明、孟祥森、王墨林、舒国治、李丰茂、马悦然、陈小雀、赵绮芳……的行谊趣事,很能酝酿听者的良善;瞧他对国内外局势、社会议题、文化变迁、自然灾变的评论,不得不佩服他巧妙结合理论、现实、乡情及长年行政事务历练的功力。
书名《时间?空间?人间——?思书简》,是有趣的点题。书上谈的「时间」,不是??时间,也不是慨叹人生有限的封闭时间,而是与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息息相通,绵延不断的「时间性」(temporality) ,所以笔下的秋瑾、林语堂、安重根、马悦然、卡夫卡、卡缪、陈昭明、孟祥森、卧病的舅妈、临终的母亲、个人医疗误诊,既是过往的缅怀、当下的触动,也是对自己和其他生命未?的期许;书上谈的「空间」,不是位置空间,也不是封闭的内在空间,而是作者置身存在处境,不断向外开放的「空间性」(spaciality),譬如异地旅游将身比身给司机导游的鼓?、带著沈从文身影的湘西凤凰行、奥捷游的卡夫卡追忆、大陆旅游和儿时教科书印象的?影、台北圆环重建的俗民情怀、历史纪念物承载的「共同记忆」,都是个人置身处境的空间发想;书上谈的「人间」,不是三教九流、名人雅士、或亲朋好友的异行伟业,而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间性」(humanism),所以作者清楚指出,「台湾意识」的讨论要回?「人性原点」,「真情至性」的孟祥森让他永远感念,因为「爱生哲学」而偏爱佛洛姆、卡缪、翁山苏姬、卡夫卡,因为担心「偏执」对人的迫害而排斥巴代伊、萨德、毛泽东、三岛由纪夫。
副标称为「?思书简」,据作者自述,书中文章都是出自「凡夫俗子」心态,对「浮生俗世」现象进行文字描?,写就而成的「?思」。「?思」为名,难免让人以为是自娱娱人的随想,事实上,作者的每篇「?思」背後,都有极为严肃的战斗目标。简单地说,看似一再重?的生活小节、?文活动、文化庆典、社会争议、旅游观光、战乱灾变、生死爱欲,都可能潜藏著重大的危机,需要敏?的思想,勇敢的行动予以反击。譬如我们除了对希特勒、莫索里尼、毛泽东的法西斯暴力反击,对以「真神」、「荣耀」、「真理」的说法存疑外,也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是否因曾遭受迫害而迫害别人,遭受歧视而歧视别人,遭受不公义而变得偏执武断,强调全球化而丧失地方性,以「正义」自许而忽视爱生,看到他人的人道困境而未能反省自惕。也就是说,作者在书中传递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态度,期许大家经常回到原点,贴近现实,以「生物人」的基本需求做为判断标准,关爱人类全体的共同命运,摆脱追求一致性、整体化的偏执,不要将人等级划分,小心意识型态的宰制,也不要迷恋权力。
以上寻根追索,如果没有误解作者原意,那?我们便能清楚,作者一再提及现今研究生只要谈到「权力」,无不引用傅科的观点,(p.12, 17 6 & 180)其实是担心「众口同声」的权威,意识型态的宰制,整体一致化的法西斯「微暴力」的侵蚀;不过同样的道理,我也要提醒作者,网路文章变成纸本书籍後,出版地位提升的同时,对於权力的部署要更小心,更要贴近研究生的置身处境,如此将不难发现,理论的阅读和使用,牵涉个人的喜好、学术的流行、方便性考量、对严肃理论的坚持、或傅科微权力观贴近俗民生活体验……等诸多因素,不宜就表面的现象作「同一化」的贬斥。同理,作者借丹麦学者Henning Eichberg的批判,(pp.192-193)提醒运动现象学研究,不要沦为由上而下的理论性,丧失由下而上的人间性,立意或许良善,却陷入了单一路线的偏执而不自知。
这本书,不说教,只谈心事,谈的是人间事;不讲哲学,只说哲思,说的是对?遭事物的关心。?思?读,没有负担,可以随读随停,都是人间风景;哲学哲思,适意随行,都可登堂入室。
作者的想像,给过我许多快乐时光,带?很多启发,很乐意推荐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