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201354日休闲哲学委员会工作会议记实

(根据录音整理)

汪金辉

 

  马惠娣: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虽然今天参会的人大多不是青年人,但我们仍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开一个朝气蓬勃的会。今天是工作会议。我先从我的右手边依次介绍参会的嘉宾:朱佩芬、刘琦岩、卢风、魏翔、李享、罗振鹏、胡冀燕、刘华杰、冯长根、张润刚、赵鹏、宁泽群、李相如,还有几位为会议服务的工作人员。

  我先向大家通报成思危主任委员“请辞”的申请,以及成思危对推荐冯长根副主席接任的意见。成思危在发来的邮件中说:“惠娣同志来信收到,很高兴得知你在推动休闲方面的成绩。我身体不好,实难出席会议,并请大家同意我辞去主任委员职务。我认为长根是科学家,同时对人文科学很精通,主持出版了很多刊物。我完全同意让长根同志接替我。”下面请朱佩芬校长介绍冯长根教授简历。

 

  朱佩芬:冯长根教授,1953年生,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物理化学系,博士学位,教授,博导,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科教文委员会委员,《科技导报》主编等职。从1990年开始至今已经培养80余位博士生,主要成果为热爆炸理论,获科技图书一等奖,出版科研论文200多篇,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称号。

 

  冯长根:其实我对休闲和哲学都没有专门的研究,马老师让我当这个主任,我主要还是关注科研,社会责任还是要承担的。休闲是值得研究的学科领域,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既然当了新的主任委员,要勇于承担责任。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专家的成果,休闲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幸事,我觉得很欣慰。希望专家的成果能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国力有所帮助。休闲与我们生活工作周期性有关,是我们社会存在的形态,它既不纯粹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休闲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消费服务,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助力社会转型,要把休闲与消费捆绑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传统中愚昧和落后的东西。主题要讲现代文明,要发掘文化传统中先进的东西,要与现代性相结合。工科的特点是理论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必须走向实际。我提倡一种观点,专家写了很多论文,但是作为学术团体,要做到:1、有共识的声音。我们不打压大家发表意见的自由,但是要产生共识。很多学会都是这样,声音很多,共识却要外国专家总结。共识不神秘,可以被推翻。各种声音多了,必须升华。我希望大家协作,走出自己书房,产生共识。现代社会沟通也容易,协作更方便。2、科学家更爱写文章,专著不够。要支撑一个学科,必须有专著,论文是初级的工作。通过专著发表观点更重要。专著不应建立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这远远不够。专著是已有成果的升华,而不是简单介绍。专著必须有自己的体系才为专著。休闲研究专著要注重建立系统,发表自己的声音。这两个想法要我们学会梳理,系统考虑。系统概念非常重要,不仅是工科,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研究也可以引入休闲领域。有了系统思想,专著也就不是很难的东西。我们被宣传媒体灌输的创新理念,似乎太高太神圣了,似乎没有开天辟地式的创新,仿佛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思想负担过重,没有心思休闲。所以提倡研究还有解放思想的思路在里面。

 

  马惠娣:刚才长根的讲话,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是一个科学家在讲话,我们的时代需要科学精神。以后我们的学会要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我个人认为他讲得非常生动。我们的研究要跨学科,这也是于老的要求。长根提出的共识,我们非常同意。休闲研究在许多领域跟世界水平接近,但是在外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很少,因为翻译的问题。冯长根副主席今天提出专著的问题,以前没有想到,对专著的认识也不够。可以说,长根这番话对未来的工作有提示性和导向性的意义。我曾与长根在1991年和1995年有两次合作,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我申请去美国参加国际会议,提交了一篇名为:“自由时间:人是自由的吗?”的论文,当时中国科协国际部在审查我的论文时,不能确定这篇文章是否有“自由化”倾向,后来是冯长根书记(当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审阅后认为没有问题,才得以通过。我的两次职称评定(副高与正高),当时长根都审查了我的申报材料。2006年他与白春礼等人一同参加了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的编委会工作。我说这些,大家就能明白,冯长根副主席在驾驭学科与学科判断能力上是有独到见识的,另外,他对休闲哲学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但是,仅从他已参与的几件事可以看出,他有休闲哲学的智识。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需要这样一面旗帜。

 

下面请上一届委员会领导汇报工作。

 

  宁泽群:上一届工作汇报。2008416日中国休闲哲学委员会正式成立,5年来在休闲研究和休闲学科上做了大量工作,我主要分两方面汇报: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学术活动体现在搭建学术平台、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多种学术沙龙。在搭建学术平台方面,“中国社会与学术进步休闲年会”是最重要的学术舞台,起始于2002年,是马惠娣教授主持的。学术年会持续召开,学术氛围越来越浓,问题越来越深入。大家越来越趋向于达成共识,2008年在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并入国际会议,2010年在江苏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在四川峨眉山,2012年在重庆黔江,主题都与社会趋势相关。学术交流很多,主要成员参加过十多次参加国际会议,2008年参加首届国际社会学论坛,2010年参加了瑞典国际社会学大会,同年10月邀请瑞典斯德哥尔摩博物馆馆长进行中瑞对话交流,2011年马惠娣教授参加了第十届欧洲社会学大会,同年910月参加了意大利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2012年马惠娣参加了北欧社会学会议,在芬兰和奥地利参加了网络社会学交流会议。2012年与政协会议报合办了一系列的沙龙,共6次。沙龙的形式是为了激发参与者的灵感与火花。学术成果体现在每年出版的年会文集,08年出版的是《休闲与国计民生》;09年是国际会议文集,有中文也有英文,英文版受到国际出版关注。出版学术著作统计有10部左右,4部译著,共出版18部。学术论文据统计80多篇。参加的科研项目主要有马惠娣的世界银行项目、全国妇联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他成果包括队伍建设,马惠娣2010年当选世界休闲科学院成员,同年赵鹏、宁泽群等被国际社会学协会以及休闲研究委员会接纳为会员。组织建设方面2012年文化部批准成立休闲研究会为一级学会。

 

  李相如:刚才宁老师都说的很好,我主要是在做事务性工作。20082月,筹备会议召开,对各种工作初步讨论。马惠娣老师做了大量召集和组织工作。2008年松鹤楼成立会议意义重大。此后召开了四次年会,使学会工作常态化。20131月秘书处召开了工作会,马老师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同时提出了换届问题,选举冯长根为主任,秘书处在二外,都没有意见。与休闲哲学委员会合作期间,首体受益匪浅。2007年我们设立了休闲体育专业,2008年招生,与学会同步,受到学会滋养。以后每年我们召开一次休闲体育年会论坛,这个专业教材教学还属于空白,坚持了五年,基本成型。2012年首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国休闲体育专业委员会,当年论坛研讨了首都休闲体育发展等问题。这期间有许多成果,2009年到2012年,我们牵头出版了10本教材,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引入了西方一套丛书。即将出版国民休闲体育读本。我们在研究如何把休闲体育引入大众,设立休闲体育大讲堂栏目,由我们牵头。中国有休闲理论,但是要现代化,体育也是如此。我们引入西方体育项目,但是只引入外壳,没有思想。

 

  魏翔:很荣幸未来5年承担秘书处工作。近期工作:1、筹办年会。设想今年做成国际化年会,希望成为中美欧年会。拟邀请来自美国欧洲十几位专家。但是主题、时间、经费的筹措都是问题。2、年会论文集,希望主题更凝练,程度更深入,争取国外出版。3、争取举办5场左右沙龙。4、社会科学需要走入实践,是否吸纳产业界成员,希望各位委员帮助思考。中远期工作:1、中国人休闲行为主题。美国经济比较萧条,但是他们对中国这样的市场很关注,他们想知道中国人休闲行为究竟怎样。可否有这样一个大的研究计划。2、休闲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衍生关系。以前是用生产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可能不再靠比较优势,需要探讨。3、关于全球链接的问题。欧美有个趋势,正在总结休闲研究的重点和产业制约,中国的研究能否链接到世界的大工程中。国外正在梳理,找问题。中国的研究要嵌入国际链条中,形成休闲全息工程。

 

  马惠娣:魏翔发言遗漏了几个会议,比如7月下旬在贵州主题“生活方式”的会议、9月份在匈牙利塞格德大学主题“休闲与健康”的会议,另外,明年日本横滨大学召开国际社会学大会,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谨此补充。

 

  朱佩芬:魏翔是科研处副处长,从美国访学回来。我的感觉是搞休闲的一点不休闲。二外提供“软”、“硬”件条件,如果工作有不足,请多批评指正。主要是要搭建休闲研究的平台,发出我们的学术声音。

 

  胡冀燕:由于于老年事已高,正在住院。今天是换届的会,于老肯定非常高兴,祝贺冯长根当选主任。我主要是对于老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些梳理。80年代初于老就提出休闲的概念,源于一次在西班牙的学术会议。2001年他出版了从经济视角研究吃喝玩的著作,受到争议,认为有资产阶级思想,但是这有前瞻性。改革开放后,人们要有这方面的需求。于老把休闲这一学科提得很高,90年代发表过“论普遍有闲的社会”的谈话,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出发,提出要高度重视休闲。从对劳动者个人进步的意义论述休闲。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多,为了避免出现为了单方面追求经济效果而发展休闲。比如各地门票的问题,影响游客休闲,本末倒置。于老不光探讨理论,还从组织上加以推动,制定研究方针,召开研讨会,建立休闲哲学委员会。于老的《漫谈竞赛论》从哲学角度研究游戏和竞赛。于老虽然身体不好,但是每次会议记录都认真研究,还走入社区研究人们休闲行为。大家做的工作都是打地基的性质,以后会越来越好。

 

  马惠娣:于老每天的工作,胡冀燕女士都有记录。95年到如今,我们都是在于老思想引领下工作,如果做得不好,那是我们对于老思想领会不够。于老病中还嘱咐我要办一本杂志,要为研究提供发表成果的园地。但是至今还没有实现于老的这一理想。

 

  卢风:能够加入学会非常高兴,今后要尽可能积极参与工作。我对学院派哲学不满意,离生活太远,只有几个人相互了解,而且自我标榜,贬低其他与生活关系紧密的哲学,从这点来说,这样的哲学方向是不对的。哲学应关注生活,包括休闲生活。

 

  刘华杰:于老的想法我早就知道,提出了人的存在方式,以前强调工作,其他不重要。从博物学角度,如何与休闲结合,国外传统很好,比如达尔文,博物学就是一种休闲活动。中国传统,古代最重要特点就是博物。从博物学角度讲,可以与休闲结合,也可以与旅游结合,形成生态旅游。但这方面我们很薄弱,可以提供的图书杂志太少。北京植物园没有能买到书的,外国遍地都是。没有这些,高质量的休闲程度就很低。公园标牌错误连篇,需要改进。我觉得很多科学家、植物学家很多事情都没有做。我的书海外获奖,但是国内无法出版,因为什么类都不属于。

 

  张润刚:作为商家和消费者,有些成果产业界有看法。学者做学术研究有反思,难能可贵,是大家风范。我们在研究服务经济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对于服务型心理研究、企业治理结构等等的理念都很新。企业对于前瞻性问题都有思考,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研究机构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

 

  陈迎宪:对于休闲有很多认识。我自己感觉休闲是人的解放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增强,认识有所提高。休闲是个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广电部同志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浙江横店可以达到多少产值。我去看了之后,觉得里面的娱乐低俗、无聊。对历史文化进行了颠覆性破坏,由于人流众多,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人毒害很大,影响国民素质提高。我们文化部门要提供何种文化产品,要从哲学角度加以思考。

 

  刘琦岩:新的选题要能够与时代契合,例如老龄化、城镇化、消费经济、服务产业的发展。服务要以人为本。休闲哲学大有可为。建议秘书处要有休闲工作发展大事记。

 

  李享:国际上关心中国人休闲行为,从2008年我跟着马老师做老年人休闲研究。长寿不等于有质量和有尊严的生活,退休后每人有30年或更长的生活,最主要的是关心他们的休闲生活。

 

  罗振鹏:以前做过相关研究,主题上需要深入挖掘,深入的文化行为的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保留与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引入国外休闲活动,并使之普及。产业与休闲的互动怎样更具体。

 

  冯长根:休闲是个时间性很强的问题,但是时间残缺不全是普遍的现象。旅游过程中没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休闲。旅游使人感到累,就说明没有体会到休闲。休闲可以带来新的产业,比如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国外很多产品都回归了个人和手工,也创造了许多旅游休闲项目,诸如体育锻炼、合唱团、烹饪、园林、手工艺品等来自家庭和个人。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会,离开学校的人很快就可以自己开公司。要让制造回归个人,美国已经有了这样的产业。老有所为的真正作为在于休闲。我担任这届主任委员,工作还是要靠大家,工作做好对社会意义还是很大的。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汪金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