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足智多谋的城市:梦想与忧思

——国际城市社会学2013年学术会议纪要

马惠娣

(20131219)

 

 

  人类是建造城市的天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追逐足智多谋的城市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实现的梦想。但是,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也表明,管理不善的城市也将制造“罪孽”。许多思想家、作家笔下的城市贫民窟、底层大众、“血汗工厂”等场景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中曾经的忧思与伤痛。即使当代,这种忧思与伤痛仍在困扰着建造城市的种种梦想。“关注城市健康、理性发展”是国际城市社会学与区域发展协会的宗旨。今年年会便聚焦于“足智多谋的城市”(Resourceful Cities 这一主题上。

国际城市社会学与区域发展协会2013年学术会议于828-31日在洪堡大学召开。洪堡大学坐落于德国柏林市中心地带,是柏林重要的景点之一。人们仰慕这所大学是因为“这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学,对于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它建于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共同捐资创立。洪堡大学的正门口矗立着洪堡先生的塑像。

黑格尔曾赞誉:“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可见洪堡大学对近现代德国文明乃至欧洲之影响。校园南门的绿地上有一尊黑色大理石的塑像——黑格尔深邃而深沉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洪堡大学校园内黑格尔塑像
                  洪堡大学校园内黑格尔塑像

这里培育了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等;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

洪堡大学为何成就惊人?我们从洪堡先生当年为大学设置的“双重任务”中可窥见一斑: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独立和自由。独立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独立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

洪堡大学的校园规模并不很大,蛮声欧洲的洪堡大学图书馆正在修建中,校园内显得逼仄。而校园外周围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一座座古老的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艺术馆环绕着洪堡大学的校园。而洪堡大学却让自己保持低调、古朴、务实,着实更令人钦佩。

 

就在这个夏季,就在这个环境中,国际城市社会学学术会议在这里拉开了帷幕。正如国际城市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主席尤伊·卡泽帕夫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所说:柏林再一次成为社会创新的实验室,柏林本身就是在世界变化背景下一个足智多谋的城市。欢迎参会者各自从不同的学科对城市的发展战略给出你们的思想观点,而且有一个开放的、优雅的辩论。

会议主会场设在Audimax, Senatssaal教学楼,爱因斯坦的办公室(实验室)曾经在这里。大门的入口处,镶嵌了一个标示牌记录了这段历史。

      大会开幕式会场
                    大会开幕式会场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足智多谋的城市。参会代表约400人——主要来自欧洲,少许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阿拉伯世界。

大会开幕式一如欧洲传统——简单、简约、简朴。大会主席与主办方致辞过后,便进入大会阶段,分别邀请来自洪堡大学、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开普敦大学、纽约大学、巴黎大学等不同学科的著名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共计10余场。一般情况下安排在中午时段。

专题讨论分34个会场,约400名论文作者在不同的专题会场上发言。

34个专题讨论的内容涉及:

网络全球化对城市邻里事务的影响;

东欧剧变后的比较研究,正在畸变的欧洲公民权益;

城市的自闭与连接的理论;

文化和贫穷:欧洲城市中的社会生态之不平等;

新的集中型城市——一个全球化城市的理论研究;

移位研究的新方法;

城市的形式:张力、冲突,以及相互的分裂;

城市公民权的变化与移居者权益的奋斗:在景区土地制度与政策机构之间的不可能连接性;

有争议的城市;

城市创新定性方法的研究;

与优雅一起生活;

城市社区文脉的达观意识;

城市达观意识及其危机:成因、过程和正在变化的城市;

旅游观光城市的抵制与反抗;

返回城市的财政危机;

郊区和城市边界:持续推动的外围扩张;

作为城市转型中的港口城市;

美化城市: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政治学, 城市政策的易变性;

是世界城市,还是贫民窟的星球:非正式定居与公共政策;

城市废墟的探索;

全球化视野中的城市营地:资源、宜居与管理;

欧洲大城市区域转型中:全球与地方地产商的角色;

城市自治运动中的社会生态空间和政策影响;

多元城市发展中的冲突、论争:变革轨迹和潜力;

城市的基础结构;

参与在共识与争议之间;

从全球到地方,还是照旧复原: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处境之间的易变性;

城市和教育;

城市危机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城市大众化问题。

正如主席尤伊?卡泽帕夫所说:我们正是从城市变化的多棱镜中窥见“足智多谋”的城市是如何地发生变化,它意味着城市植根于——来自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多种物质元素对它的滋养;也意味着个体、家庭、社会形态带给城市的多元性,当然,由此也带来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力量推动时代的变化。

 

从本次会议的34个专题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组织者的良苦用心——既看到城市在发展中带来的积极向好的变化,也看到了发展中的城市正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既看到城市中社会生态的不平等现象,也看到自然资源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既看到非定居居民受到不公平的政策待遇,也注意到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利益被侵蚀;既看到城市中的繁荣盛景,也看到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冲突与抵牾。

大会会址选在柏林召开,也是组织者的独具匠心。因为,柏林是一座迷人的城市,体现着城市的本质,是“足智多谋城市”的样本,可以为发展中的城市提供经验和教训。距洪堡大学不远的城市广场正在建设一个“洪堡创新盒子”的建筑,建筑的外形是一个多棱角的“盒子”,大型电子广告牌上滚动着“Create the Box”的字样。是的,柏林很现代,也很古朴,它在创新中捍卫着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中闪烁着现代的光芒。

十多位大会主题报告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足智多谋”城市的内涵与外延,但是更多地是反思建设城市的野心与人类宜居的社会生态环境越来越远,以至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文化冲突等等现象的发生。凸显了西方学者的批判精神、理性传统、严密论证等风格。

洪堡大学盛情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四百多名参会者,无论是茶歇、招待会,还是午餐都很丰盛。甚至还在柏林一家瑞士餐厅设晚宴宴请了全体代表。会后有一天的自费市内游览,最贵的一条线路是20欧元,还有10欧元的。组织者精心设计的每条游览线路都有体验城市居民生活的内容。而且全部线路为步行。我想,这样的旅游考察应当是会议的组成部分。

 

国际城市社会学研究委员会每次都是学者们高水准的一次交流。今年还同时举办了“第三届夏季研究班”,这个班的主题是:“城市的比较研究”,从全世界择优选取25位优秀的proposal(项目申请)年轻学者免费出席会议。

笔者有幸在那里见到了来自英国、美国三所不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别是人类学、政治科学、金融学。我听了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陈淑桦博士的发言,她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南方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她在讲演中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远离家庭”。她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南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另一位来自美国坦帕大学卡斯特罗博士(生于澳门),她的论文题目是:日常生活中的抵触空间。涉及到澳门原住民与旅游发展间的冲突问题。听过他们的发言,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他们比国内我见到过的博士生在思维方式上更活跃,问题意识更强,学风更严谨,逻辑性连贯。他们说,他们的老师鼓励他们勇于学术创新,特别是选题角度一定要新。

在另外的会场,我还听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授演讲中还提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风水”问题,他认为这实质上是一个生态环境设计的科学性与美学问题。我还认识了在上海创建艺术工作室的美国人凯耶先生,他在讲演中居然介绍了中国的“甲骨文”,并以“甲骨文”字开发出艺术作品,以此推广城市社区文化。听完他们的讲演,我很激动,感谢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所作的正确价值观的传播。

每一次我所参加的欧洲会议,都能感受到每一个出席者,的确都是来交流的,而不是借机来游玩的。不论是大会会场,还是分组会场,不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会场总是满满的。尤其在讨论时段,气氛十分地活跃。

 

我在大会期间,与大会主席尤伊·卡泽帕夫教授有个简短的交流与沟通,原本是安排一个访谈,我事先准备了几个问题。我对他说:“您是欧洲城市社会学的领军人物,发表了许多城市社会学方面的著作,能否就中国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的快速城市化运动给予评论与建议?”他说:“他没有来过中国,但是,也许世界各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有共性,诸如:“千城一面”、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每一个城市都被“水泥建筑森林包围”,城市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诸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公共游憩空间被严重挤占、人均绿地面积萎缩、人的日常生活活动空间缩小、人口膨胀加剧等等,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我说:“是否可以就世界城市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发表点意见”?他说:“可以考虑”。我说从我的专业角度提出若干个问题,诸如:人类建造城市的目的是什么?好的城市的标准是什么?城市与人的生活应当是什么关系?在城市的发展中公共游憩空间合适的比例是多少?城市在提升人的教养和素质方面,公共服务应发挥怎样的功能?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由谁来评估?城市规划的立法与执法由谁来完成?城市风格被破坏要追究谁的责任?一个规划不合理的城市将在哪些方面影响和误导人的生活方式?等等问题。我还说,意大利是人类城市文明史中的“佼佼者”,而且像罗马能保留几千年前完整的城市遗迹,这本身就是城市的奇迹。他说,欧洲的城市基本上都保留了历史。

      与尤伊主席合影
                  与尤伊主席合影

尤伊·卡泽帕夫教授意大利人,现任欧洲《城市社会学》杂志主编,看上去人在中年,年富力强。会上还套制了若干个内容的小会,诸如:图书出版会、与作者座谈会,博士工作会,暑期学习班等等,他十分繁忙,便没有深谈下去。他答应会后用书面形式回答这些问题。

 

20131210日整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