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休闲学界的使命与担当

——2013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纪娟丽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于20131029-31日在北京举行。

                 开幕式
                                                                    开幕式会场

本次会议的主题:“变迁:中国休闲文化十年”。来自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策制定者、文化创意设计者、管理者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约80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翔主持,开幕式上,大家共同缅怀了中国休闲研究的缔造者于光远先生,以及龚育之、朱厚泽、韩克华等人为休闲研究所留下的业绩。还为成思危、王文章、朱训、刘梦溪、马俊如、韩德乾、孔德涌、孙小礼、沈宝祥、陈鲁直等人颁发了“中国休闲事业思想旗手”的奖杯。为长期推动中国休闲研究发展的美国教授杰弗瑞·戈比颁发了“中国休闲研究特殊贡献奖”。

多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们对中国休闲研究的十年成绩予以首肯和鼓励。

                获奖者合影
                                                                    获奖者合影          

 

             回望:十年路不彷徨

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宁泽群总结了十届学术年会的工作,他指出:首届学术年会发起于2002年,2003年由于“非典”而停办。过去的十年,中国休闲研究坚持“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关注休闲中的人文关怀,关注休闲中的文化取向,关注文化中的休闲现象”;坚持“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大众启心智”。“年会”已成为中国休闲研究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检阅台”。过去的十年,每届年会都坚持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至今有数百名学者参加了学术讨论、发表了学术成果,许多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表示,十年磨一剑,大家有责任、有必要回望过去走过的路,一方面是“省切”,另一方面是“深究”,希冀中国休闲研究之路在未来视野更宽广、思想更活跃、成果更丰硕。尤其老一辈大师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永远继承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科学态度、人文情怀,以及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的学问风格,将引领我们继续去完成他们所开拓的学科与事业。

 

使命: 重塑传统休闲文化价值

  中国曾创造了历史上的休闲文化高峰,其中,有些休闲理论至今发人深省,某些代表性休闲项目甚至达到了“极致”,我们古人很会“玩儿”、很会“享受”。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野发现,先秦儒家主张适度的休闲,提倡在休闲中慎思其他有关行为,其休闲观可以概括为“慎闲观”。早在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即先秦时期,休闲活动就已经发生,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还针对休闲行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浙江台州道德文化研究会舒建盈也表示,在《老子》等经典里可以发现,古人倡导简单、返璞归真的生活,倡导从忙碌奔波于身外之物转向以修身内求为主的生活方式,现在看来仍极具智慧。

  “但这只能代表过去,现阶段的中国国民休闲水平并不高,整体处于初级阶段。怎么让多数人懂得休闲,做到健康、文明、快乐休闲,进而把休闲上升为文化、提升为文明,迫切需要‘补课’。”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高舜礼说,对于休闲研究界来说,承担这项工作具有优势,可以为“培养国民休闲意识”做出贡献。他认为,国民休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理论和研究的支撑,包括国际研究成果的中国化,中国区域休闲案例的剖析,中国休闲服务的标准体系,中国休闲文化特色等。

20132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印发为标志,中国开始迈入以国家为主导的国民休闲时代。曾参与《纲要》推动工作的高舜礼认为,国民休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提升全体国民或绝大多数人的休闲水平是个漫长过程,面对中国休闲发展的这一形势,对于休闲研究界来说,承担着责任和使命。

 

担当: 抱朴守拙,不拘一格

  理论指导实践。年会上,专家们不仅从多个学科出发研讨休闲理论,更以时间跨度和空间对比研究休闲现象,以期为休闲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有闲是休闲的前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兴斌从中国休假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说起、分析了现行国民休假制度的利与弊,并提出了完善国民休假制度建议。他说,科学的休闲制度是培育文明休闲意识、建立健康休闲方式、营造良好休闲环境的关键。

  休闲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空间,对休闲公共服务的研究一直是休闲学界关注的热点。河南大学白荞贞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基本公共休闲服务相关项目的考察发现,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休闲服务总体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总体公共休闲服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然而西部地区对全国公共休闲服务总体水平的持续增长贡献最大。

  不少学者还通过个案研究提供具体参考。中国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以北京宣武公园为调查对象,并做了翔实的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公园正在成为现代城市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健康需求,以及社交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休闲活动形式多样,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着休闲生活的内容。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认为,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日益普遍。而科学走向公众,休闲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他举例说,高科技创造的电子产品、多媒体形式、通讯手段等既缩短了人与社会的距离,也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于是,一夜之间,“鸟叔”、“苏珊大妈”便被全世界人知晓,并很快影响我们的休闲生活方式。

 

沉思:学而不思则罔

孔老夫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才能体现一个学者的社会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方喜教授从战略学角度考察了休闲问题,他认为:休闲是一种文化,休闲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普遍提高,是当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毋庸置疑,普遍丰裕与普遍有闲也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今天,物质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已经足以使人稍微“闲”下来一点了,然而,市场竞争的逻辑从本性来说却竭力阻止人“闲”下来,这种竞争逻辑,不仅支配者经济社会活动,其实,也支配着人的消费休闲活动——每逢黄金周,从媒体上看到各大旅游景点拥挤不堪人群的画面,我就在想:人们是在“休闲”吗?市场化时代是一种过度匆忙的时代,人们很难真正“闲”下来——而我强调的是:这并不仅仅决定于我们每个人的心态,“闲”不下来,与“市场”这种制度设计等密切相关。

来自清华大学的卢风教授,与刘教授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太忙了。他们忙着创新,创造工作业绩,追求卓越,追求金钱、权力、名誉、地位等。凡可称得上精英的人们,都极为重视效率。现代文明激励人们在该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在不该知足的方面知足。于是,现代人以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的方式追求无限和卓越,无止境地进行技术创新、营销创新,无休止地追求物质财富,无休止地“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但不再追求极高境界和人生智慧了。这不仅僭越了人的本分,而且完全弄错了追求无限和卓越的方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教授则对我国休假制度设计作出了反思,他认为,当前,“黄金周”式的假日经济是以资源与环境的高消耗、经济与社会的高成本、休闲服产品的高价格、低质量为代价的一种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种方式是用行政手段制造全年几次旅游消费高潮,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方式的遗习。

这些角度的思考,的确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表达了学者们的学术良知和社会道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下,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憧憬: 与未来分享

  十年,中国休闲学研究一路走来,其发展与变化,马惠娣历历在目。马惠娣回忆说,自1995年中国政府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起,休闲问题便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同年7月于光远先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休闲文化研究小组,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开始以“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为标识的学术年会,坚持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至今有数百名学者参加,许多人才脱颖而出,一个以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为学术旗帜的学科共同体正在形成中。为此,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专题报告,回顾了刚刚谢世不久的于光远先生为缔造中国休闲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马惠娣表示,于光远先生学术情怀与社会情怀并重的人格,以及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是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遗产,必将鞭策后学们在未来的奋进与努力。

  回顾是为了迎接更好的发展。年会上,有专家展望了中国休闲事业的未来。广东财经大学秦学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休闲文化发展经历了觉醒与萌芽、快速成长与多样化发展、多元化与良莠并存、理性回归与和谐发展的变化。新世纪以来,休闲文化回归健康理性、科学文明。国民开始追求劳逸结合、闲暇自由、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吴文新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共享休闲社会”。休闲的重要地位将凸显,中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力将推动生态休闲的发展,使休闲成为绿色中国的重要支撑。他认为,全民共享休闲是达到全民共享财富和文明的最佳途径之一,国家应该在共同富裕和共享休闲的大背景下,制定和实施国民休闲战略纲要,以推进休闲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全民共同富裕、共享休闲的社会发展机制。

 

嘱托: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休闲研究始终在各级领导和前贤的关注与指导下一路前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十年如一日,鼎力支持与扶植。他在给大会的致辞中说:“现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已进入一个繁荣期,休闲生活的确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什么样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理念、休闲趋向是值得倡导的?什么样的政策和法规可以提升和保障国民休闲生活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们的严谨论证和理论探索。”

中国科协副主席、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长根表示,休闲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生活实践问题;既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是家庭问题,也是学校教育问题;既是舆论导向问题,也是政策规范问题。他表示,这些关系中有大量的科研课题要做,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论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致辞说:休闲研究是于光远先生留下的思想遗产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尤其当今社会,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那么如何从休闲哲学的视角研究它们,会有很深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生活逻辑。愿这支队伍中的所有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理论成果,以尽早形成休闲研究的中国学派。

 

合作:志同道合,能引同类

与以往不同的是,年会专门设立了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专场讨论,与中国学界交流多年的美国、加拿大、卡塔尔等国的学者、专家共同发起了合作项目。一份由中国和美国学者合作拟定的关于“制约休闲发展2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引起了全体与会代表的兴趣。这20个问题分别是:管理和领导;需求和动机;障碍与约束谈判;休闲和参与强度,休闲深度;非常态休闲;性别和休闲;性取向和休闲;青少年和休闲;家庭休闲;休闲和老龄化;残障人士;民族、种族、迁移和原住民;社区和社会资本;技术进步;健康和闲暇时间的体育活动;休闲与幸福、生活满意度;场所依赖;国家政策与规划;营销和赞助;时间运用。

各位代表分别填答了问卷,并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排在前五位的问题是:闲暇时间利用、假日制度设计、家庭休闲、老年人休闲、青少年休闲,大家认为这些是最值得优先考虑的问题。

大家还就中外学术著作中的研究空白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研究优先顺序,倡议建立中外大学之间的联系和伙伴关系。

会后,与会代表与嘉宾参与了田野工作调查,对北京怀柔区境内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并与当地企业座谈,了解了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代表们坦诚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会上,还部署了20147月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18届国际社会学大会的有关事宜,鼓励中国学者踊跃参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承办了此次会议,会风简约、简朴,会议内容却丰富多彩,倍受代表们的好评。

               全体代表合影
                                                                    全体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