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社会转型中的生活方式*

马惠娣

 

摘 要

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把握和预见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适时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方式,是促进人与社会健康、文明、理性、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这个背景下,对转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做一学理性的思考,就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作为生活实践与学科研究的历史如何发生、当代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核心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社会转型 挑战诸多问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把握和预见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人的生活方式才能在健康、文明、理性的轨道上前行。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重大社会转型期——世界形态由寰宇到“村落”,经济形态由工业制造到网络创意,生产形态由机械到智能,生活形态由物质到精神物质兼备,消费形态由占有到格调,文化形态由单一到多元。突出的特点是:“普遍有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如何理解转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作为一门生活实践与学科研究的历史如何发生、当代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核心问题体现在哪里等等,本文拟对上述诸问题做一初步的思考。

 

一、两个概念的阐释

1、关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从原有的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它不仅是社会发展某个单项指标的实现,而是在整体社会体制、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利益格局、管理形式、服务理念、政府权力,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与之相伴,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体系、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就是一部不断转型的历史,而社会转型常常是由量变到质变——从原有的轨道进入新的轨道。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有三大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而科技发展史则表明近现代以来,社会转型往往与科技革命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自十八世纪中叶起,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多次重大社会转型,而每次转型,人、生活、存在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有关学者研究,中国百年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2关于生活方式

  一般来讲,生活方式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与进行着,通常说:生活中的人、人生活得如何,涉指的都是生活方式问题。所说的文化进化史,实际上,就是生活方式的嬗变史。

  生活方式涉及的面很广,研究者对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类型的解释,总体说来各有道理。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相关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毋庸置疑,衣、食、住、行、游戏、劳作六大要素之于人、之于生活始终相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这个前提所倚赖的便是这几大要素。

  从生活方式的客体来说,它包括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对它施加的影响。

  从生活活动的主体来说,它与个体、家庭、群体、民族、国家有直接的联系。

  从生活活动形式来说,诸如:习惯、态度、品位、道德标准、信仰、教育、认知、审美、闲暇时间利用等诸多方面,表达人的生活,以及人的品质。

  笔者多年对《维基百科·生活方式词条》做了跟踪查阅,发现对生活方式中生活型态的解释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个现象容易得到理解,因为人是生活的承载者、创造者,人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必然不断被翻新。

就当代而言,生活方式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人的闲暇时间在不断地增多,并成为生活方式的核心问题。闲暇时间之所以是生活方式的核心,是因为闲暇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大家知道,政治经济学家们自己认为雇佣工人的奴隶劳动是合理的,说这种奴隶劳动为其他人,为社会的另一部分,从而也为[整个]雇佣工人的社会创造余暇,创造自由时间。”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活方式的最佳境界。

 

二、生活是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科学概念的提出始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多部著述中多次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并诠释了生活方式的两种意义:其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其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它仍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马克思还高度地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马克思曾深受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但是后来他和恩格斯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把生活看作是一切实证科学的本源性。因而,“人们对社会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以生活为原点和出发点的。”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正值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法等国,一方面,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工人们在体格、智力和道德方面呈现出健康恶化,都不会阅读、更不会写作,道德堕落等等状态。恩格斯写道:“位于城市中最糟糕的区域里的个人住宅,和这个阶级的一般社会状况条件结合起来,就成为百病丛生的根源。”

  为了探察“百病丛生的根源”,恩格斯于18449月至18453月,以半年的时间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展开调查,并于18455月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书中恩格斯以详实的数据掀开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和工作中悲惨境况的面纱。他在调查报告中建立了多项统计指标,诸如: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指标、人口流动统计指标、民居住宿条件统计指标 、食物统计指标、社会救济统计指标、职业病统计指标、死亡率统计指标、寿命统计指标、教育经费统计指标、文化水平统计指标、道德统计指标、青年工人身体状况统计指标、公伤统计指标、工人运动统计指标、等等。

  “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对社会和生活进行深入的体察与了解。18804月马克思编写了一份调查问卷,这就是著名的《工人调查表》。这份调查表设计了四大类近100个问题,“其中研究劳动条件的占45%,研究工人物质状况和法律地位的占35%,研究工人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占20%。”

  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被改变这一现实,揭示了生活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中的极其重要性,看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机器生产给生活方式提出的新课题,“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他们相信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活问题,以及生活方式中的人。因此,要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生活为原点和出发点。

 

三、生活方式作为一门学科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作自然引起了学者、知识分子的共识与共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第一种意义”时,即在生活方式作为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研究生活方式的思路。韦伯在《阶级、地位与权力》 一文中谈论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时引入了“生活方式”的概念,对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 同时期,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索尔斯坦·凡勃伦(1857—1929)在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书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社会阶级的相关性。

  “这时生活方式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现象,但是生活方式在此时只是一个从属的概念,而非独立的研究对象,尚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伴随几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一次次社会转型也随之发生,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社会急剧变化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相冲突的现实,使人的生活方式面临艰难的抉择。很快学界对生活方式的关注与研究,开始了从一个从属概念,和非独立研究对象,变成了人们研究的专门学科。

“二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现代社会大量的运输与通讯工具,住、吃、穿的各种商品,娱乐和新闻事业的产品,造成了人们愿意接受很好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为商品而生活的生活方式妨碍着人的质的变化,于是便出现了单向度的人和行为方式。” 《单向度的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他在书中坦言:“这个病态社会最大的病症就是它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理性、自由、美德和欢乐生活的习性。” 而“理性、自由、美德和欢乐生活”恰恰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最高理想。

马尔库塞的思想引起了同时代学者们的共鸣。弗洛姆在《希望的革命》一书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由于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人类丧失了与他自己、与生命、与生活的接触。丧失了宗教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倚重了技术和物质的价值,丧失了深层的情感体验的能力,也丧失了与这些体验相伴随的喜悦与悲伤。”

学者们开始担忧:人类是否能在危机四伏的科技文明中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群体、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和后来的罗马俱乐部成员们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的生存现状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为什么在人对自然获得最辉煌胜利的同时,人却成了自己创造力的囚徒,陷入了毁灭自己的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呢?这种情况是怎样发生的呢?”

  同一时期,社会学家们着手对生活方式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既涉及生活方式理论体系建构本身的问题,也包括对各领域、各阶层生活方式的实证考察和理论探索。

  在前苏联,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了对10万多人的生活时间的调查,包括对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等群体生活时间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公共服务等决策论证提供基础数据。

  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与了国民闲暇生活时间分配问题的调查,并得出结论说:“醒着时的闲暇时间远远多于工作时间。” 以此警示人们对生活方式中的闲暇时间绝不可小觑。他还预言说:“科学、合理地运用闲暇时间是人类永久性的问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活时间分配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成立了“国际生活时间分配研究会”,为直接进行广泛、深入的生活时间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交流通道。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生活方式的研究所涉猎的问题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休闲社会学在闲暇时间分配问题上作出了杰出的实证和科学的论证工作,建构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显而易见,生活方式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领域,走向成熟与发展,并成为研究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方法论。

 

四、中国生活方式的状况与研究

中国对生活方式的关注和研究,一般认为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对生活方式的关注应起始于二十世纪初叶,这一时期正是“西学东进”,清朝第一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师夷长技以制夷”正深入人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当时变革社会、政治、经济、民生体系的治国方略中的核心思想。在三民主义中,孙中山特别重视的是民生主义,他自己曾为民生主义下过一个定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他把民生主义解释为是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之境域”;“全部土地都归国家所有,铁路、矿山、森林、航路都由国家经营,国家从土地和国营企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收入,并用以举办免费教育、养老恤贫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公民人人权利平等,无尊卑贵贱之分。”

1919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改良社会与国民生活形态。胡适的话可以佐证这一点:“调查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现状,以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生活改良为起点,倡导追求看得见的大众的进步的新生活。”他还认为,“文化的不同是生活样法的不同。”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虽然在经济上并不发达,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 1911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与此同时,西方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大量传入,并武装了知识精英和有识之士,很快促成“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

  “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新文化思潮一起就迅速蔓延至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1919611,陈独秀等人在北京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鼓励民众“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还撰写文章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统摄于新文化运动之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说:“我的理想的都市,文化区域、工业区域、政治区域、住宅区域应该分开。”李大钊认为,“有益身心的娱乐是调剂倦苦、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他把游玩的机关、设备分为两类:一为商业的设备,如剧院等;一为社会的设备,如公园、运动场、学校、俱乐部等。”他把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形容为:“苦闷、干燥、污秽、迟滞、不方便、不经济、不卫生、没有趣味……。我们急切地要求一种新生活。” 他还把北京市民生活应该改良的地方逐条地列出。 192251日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题为《五一纪念日对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中指出:“游玩不是奢侈的事,乃是必要的事”,要求当局在工人聚居区设置公园、运动场、俱乐部等以给工人正当的文体活动提供条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蒋介石推行了“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礼义廉耻”是“新运”的中心思想。蒋介石要民众把“礼义廉耻”结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新运”想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的市容清洁、谨守秩序,而是“要改革社会,要复兴一个国家和民族”。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运”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但该运动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邹韬奋、徐伯昕等人创办了《生活》杂志,后改为《三联生活周刊》,即“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名字的组合。该杂志的办刊宗旨直指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首先,最重要的是生活,热爱生活,好好生活;然后是读书,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最后是新知,新知从读书中来,从生活中来,又让读书和生活更美好。”

  而这一时期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更充满人文气息,更具深刻与广博的内涵,更赋予哲理的思考。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傅斯年,以及朱自清、梁漱溟等先贤的文集中都可以看到关于生活方式的论述与洞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1980年左右,生活方式在中国人面前通常加一修饰语“资产阶级”,即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个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属对立阶级,无产阶级根本不要或厌恶谈论生活方式。但事实上,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只不过它成为了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生活方式重新回归人的生活,并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据高丙中教授1998年研究论文所云:“通常认为这一研究的发轫标志是于光远在《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发表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一文,以及杜任之在《社会》1982年第1期发表的“谈谈生活方式”。而这些理论研究来源主要是上个世纪60-80年代苏联学者在阐释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体系。八十年代出版的概论性著作大多如此(如王伟光等《社会生活方式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王玉波、王雅林、王锐生《生活方式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相对而言,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介绍明显不足,至今没有系统的学术史的清理。”

  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已进入改革开放新的社会转型期。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意识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其文件中的最后部分三次讲到生活方式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

在此之后,国内学界关于生活方式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应运而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等杂志,译介了许多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中国学者生活方式研究带来了新气息、打开了新视野。全国妇联,以及全国妇联所属的《中国妇女》杂志成为了讨论生活方式的重要园地,这些都辑录在于光远八十年代作品文集中。 另外,起始于1980年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子项被设计者纳入调查之中。

然而,遗憾的是,近一、二十年,生活方式的研究淡出了学界,其成果比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少了许多。在社会实践层面上(包括管理、服务、组织等等)生活方式被全民一心一意谋经济发展的热浪冲击到了一个人们几乎看不到的角落。

 

五、当代:生活方式的核心是闲暇时间

毋庸置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普遍有闲的社会”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曾预言,“自动化机器系统在经济过程中最终替代人” 。历史已经证明这一预见的正确性。闲暇时间增多,正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轨迹、生活观念、生活结构、生活方式。“普遍有闲”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自从人类有了“时间概念”后,时间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个“刻度”的问题。尤其闲暇时间在人“成为人”和“社会化”方面所产生的价值日益被证明。

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那时,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因为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

一般来说,人的时间为“三八结构”,即:八小时生理时间、八小时工作时间、八小时闲暇时间。(其中生理时间,含:睡眠、吃喝拉撒、性生活;工作时间,既有有酬劳动,也有无酬劳动;休闲时间,用于自由全面地发展自我。)前两种时间是人人均有,而闲暇时间虽然在生活中也每人一份,但是,把人提升为人——具有“理性、自由、美德和欢乐”品性的人,其决定作用却来自对闲暇时间的合理使用。爱因斯坦曾说,是闲暇时间将人区别开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闲暇时间分配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底,在当代,生活方式就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因此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方式的核心是闲暇时间分配与利用的问题。

龚育之先生曾精辟地概括到:“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 这既是一个理论判断,也是对社会变化趋势的预见。

 

六、当代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

1996年初,于光远先生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的文章,指出:“闲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从现在看将来,如果闲的时间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的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显然,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总趋势,也是当下社会转型中的突出特征。但是,人们在“有闲社会”面前几乎是无动于衷,更缺少理性思考,比如,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将如何重构?闲暇时间增多将如何“再生人”?闲暇时间与劳作时间的失衡,人类将怎样创造新生活和新工作?使用不当的闲暇时间和物欲化倾向能否“断送人类生存的前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转型期,许多问题正在凸显:

第一,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突出的标志是——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凯恩斯认为:“科学、合理地运用闲暇时间是人类永久性的问题”。马克思说,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问题,亦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高级规律。社会学理论如何解读这“永久性的问题”和掌握这一“高级规律”?

第二,科技是智慧的产物并将赐予人类更尖端的成果,那么,人类是否会落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陷井?有学者预言:科技的进步在未来意味着“工作的终结”,有可能将人类送入“天堂”,也可能将人打入“地狱”。什么是工作的终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工作与休闲关系将如何得到平衡?

第三,正如马克思所讲:“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生产部门会满足并引起新的需要”。人们的新需求是什么?产业形态应如何转变?

第四,闲暇时间是社会管理、政策主张、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认识以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何认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值得跨学科的理论关注。

第五,什么是好生活?好生活的客观标准和普世标准是什么?生活与经济是什么关系?生活如何在GDP中得以体现?体面和尊严的生活有社会主义特色与资本主义之分吗?

无疑,缺乏远见和危机感,人、生活和社会都会失去方向。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唯物史观,而他们当年所作的“工人调查”对于今天依然适用。近200年的科技革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活形态。

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并非别的,乃是生活的样法”,离开生活的文化,文化不过是“空中月”;离开文化的生活,生活不过是一行繁盛的“蚁群”。只有建设体面与尊严的生活,经济发展才有价值,文化繁荣才能实现。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已提供了思想和智慧的源泉。

习近平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话质朴,而意涵却深远。我们不难相信:生活与生活方式研究的新历程已经来临。

 

 

 

Lifestyl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a Huidi

Center for Leisure Studies,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Abstract: Today, society is facing a total transformation rapidly. So it is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master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for to balance and adjust timely production mode, life style, leisure way, consumption wa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life style, and make a rational thinkingsuch ashow did the lifestyle happen as perspective from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What i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life style and what is facing challenges for human in future, etc.

Key Words: society transformation, lifestyle, face to challenges.

 

 

Email: mahuidi@china.com

Websitewww.chineseleisure.org

 

说明:本文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方喜教授在百忙之中对文内所引述的马克思主义文献逐一做了认真的校对,扶正了多处引用中的谬误,并纠正了某些段落的不完整性。

 

 

 

 

 

 

 

 

本文已发表在《晋阳学刊》2013年第9期上。

*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

10@zh020)生活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惠娣,女,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 系,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联系方式:mahuidi@china.com

见澎潮文,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载《新闻前哨》2011年第01期 

百度百科?生活方式词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3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1页。

参见王雅林文:生活方式研究的社会理论基础,《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9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见“大城市”一章。

马克思:《工人调查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0-258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8页。

Max WeberStatus Groups and Classes Economy and SocietyVol1part oneChap.Ⅳ,Bedminster??

? Press1968pp

参见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

参见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

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an, London: Roulege & Kegan Paul Ltd., 1964.

同上。

Erich Fromm, 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Pl.

Lewis Mumford, The Myth of the Machin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ranovich, 1967.

王雅林、董鸿扬主编,《闲暇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1页。

Keynes, John Maynard: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 In Essays In Persuasion, 1963, New York: W.W.Norton

同上,第371-372页。

参引马惠娣、张景安主编,《中国公众休闲生活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赵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2页。

同上,第793页。

胡适,《新生活:胡适思想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二辑。

参见百度百科·五四运动词条。

同上。

陈独秀文,“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192041日。

李大钊文,“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新生活》第5期,1919921

参见百度百科·新生活运动词条。

见《三联生活周刊》,2012719出版。

参见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于光远著,《改革、经营、生活、组织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于光远著,《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转引自杰里米?里夫金著,王寅通译,《工作的终结》,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25页。

2003423日龚育之写给马惠娣的私人信件。

见新华网 2012-11-15 12:21:13

附录(1):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关于民居住宿条件统计指标:

??? 1.工人家庭,工人住宅、工人人数统计指标:在圣约翰和圣玛丽教区,一八一年有五千三百六十六个工人家庭,住五千二百九十四所住宅,男女和小孩共二万六千八百三十人,混杂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

  2.房租统计指标:圣乔治教区,一楼每个房子四个先令,二楼是四个半个先令,三楼是一个先令。地下室每两间房屋是三个先令。

  3.床位和睡觉人数统计指标:每一间房子有四、五、六张床位,每张床位睡四、五、六个人。地下室、阁楼每一问房屋也有四到六张床,每张床位睡四到六人。

  4.夜店统计指标:据凯博土统计:一八三一年在曼彻斯特本城有二百六十七个夜店,以后又增加许多。

  5.无家可归统计指标:伦敦有五万人在公园过夜。

  6.收容所统计指标:在普雷蒙斯广场的中央收容所,一八四四年头三个月平均每夜有四百六十人寄宿,共计为六千六百八十一人,发了九万六千一百四十一份面包。

  7.厕所统计指标:曼彻斯特的会议街每三百八十人才有一个厕所,在会议道每三十幢房子才有一个厕所(344),在另一个区域大约每一百二十人,才有一个厕所。

  8.工人住宅建筑统计指标:有建筑的平面图。

  9.工人住宅修缮统计指标:曼彻斯特本城检查六千九百五十一所住宅中,有二千五百六十五所需要在内部粉刷,有九百六十所没有修理,有九百三十九所没有污水沟,有一千四百三十五所潮湿,有四百五十二所通风不良,有二百二十二所没有厕所。

  10.工人住宅环境统计指标:曼彻斯特本城检查六百八十七条街中,有二百四十八条没有铺砌,有五十三条部分地铺砌过,有一百一十二条通风不良,有三百五十二条有死水坑,垃圾堆积如山。

  11.氧气缺乏,二百五十万人的肺和二十五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德里的地面上,消耗着极大量的氧气,要补充这些氧气是很困难的,因为城市建筑本身就阻碍着通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269-587页.)

 

附录(2)

李大钊:我把北京市民生活应该改良的地方,捡那重要的,一条一条的写在下面:

  一,我们要注意那崇文门税关,于我们市民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调查他,监督他。要是于我们生活上有重大的影响,就该有一种市民的活动对付他。

  二,初租房的要出三个月份租金和那买东西要门底钱,都是恶习惯,都该打破。

  三,试办消费公社。

  四,多办市立的图书馆,通俗的尤其要紧。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

  五,多立劳工教育机关(如夜校、半日学校等)。

  六,多立贫民学校、贫民工厂、孤儿院、恤老院。街上的乞丐应当禁止:幼年的儿童,送入贫民学校或孤儿院,由校或院给他衣食,教养成人,去自营生业;中年的人,送入贫民工厂作工,贫民工厂应该是公立的,或对私立的加以严重的监督,以防资本家借慈善为名从中取利;衰老的人,送入恤老院。

  七,扩充济良所,有愿入所的娼妓,不问他受虐待与否,一概收容。济良所应该是教育机关兼着工厂的组织。

  八,报纸配送,都很迟缓。应由报界公会和一般阅报的市民合力要求送报人改良。在电车未设以前,可利用脚踏车。

  九,汽车在行人拥挤或街道狭隘的地方横走乱冲,很是危险。因为没有电车,一条逼窄的马路上,有许多马车、人力车、骡车、手推的车等等,并步行的人、担货的人,来往不绝。汽车尽其速力通行,很容易轧伤行人。且汽车过处,汽笛怒鸣,黑尘腾飞,殊与人以不快之感。应该:(甲)限制汽车的速度;(乙)加重汽车使用税;(丙)随时把汽车所有者的人名、住址和他汽车上的号数编成表簿,听公民自由领取,以便路上看见某号汽车有不法违章的事情,就可以告发或用邮片直接诘责。实行人民警察,以补官吏警察之所不及。

  十,赶快修造市营的电车,使我们小民少在路上费些可贵的时间,吃些污秽的尘土,作同类的牛马,膏汽车的轮皮。

  十一,电车没有修成以前,人力车夫的生活,也应该改善:(一)令车主随车设备卫生口袋(备车夫带在嘴上的)一具,雨衣雨帽各一具;(二)车夫的衣服,应令勤加洗涤;(三)供车夫寄居的小店,应加监督,并令附设简易而且清洁的浴所。

  十二,宜由市设立价廉而且清洁的平民浴所多处。

  十三,宜由市设立平民食堂多处,使小食店赁居其中,以免劳工社会露天饮食的苦。

  十四,街口巷里的屎尿,应严加取缔。臭气熏天的厕所,应该改造。设备适于清洁的厕所,应该添设。

  十五,粪夫团体,应由警厅加以编制,为之设备一切器具及一切卫生设施。下水沟亦须改善,以图公众卫生。

  十六,公立医院太少,应该多设。

  十七,介绍佣工所,应与以严重的监督。注意女工住居的清洁,及勒索女工的事情。

  十八,电灯电话的设备,应勤加修理,以防危险。电灯价值太贵,电光不足,市民对于电灯公司,应有正当的要求。电话司机人不勤敏,不亲切,应改用女工。

  十九,公园一律公开,不许索费,并将北海、景山等名所一概开放。每个公园里,均设一极大的运动场。街旁的树木,应该多栽。洒街多用水车。

  二十,妨害卫生及清静的工厂,不许设在住宅区域附近。

  此外应加改良的事,必然还有很多,今天我只想起这些,其余的还要我们大家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