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生活方式之我见

李明宗

leisureallen@gmail.com

 

「生活方式」lifestyle),在台湾亦称之为「生活型态」,这是个严肃的学术议题,也是个轻松的日常话题。就巨观之社会层面而言,生活方式大致是「时代精神」(zeitgeist)的具体呈现,就微观的个人层面而言,则是其内外在所有条件的综合展现。准此,「生活方式」不论在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是非常值得关切的课题,而如果能做跨领域、跨学科之研究,应能得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就个人之浅见,影响人们生活型态之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生活大环境的制约:显而易见的,住在纽约市、或喜马拉雅山区、或亚马逊丛林、或撒哈拉沙漠、或北极圈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不同环境的人为了在其所处的大环境生存与繁衍,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与环境共存的生活方式,并代代相传成为其生活文化的基础。第二、时代风潮的影响:当今的世界常见之影响因素如现代化、都市化、网路化、影像化、麦当劳化、迪斯尼化、智慧型手机、国际观光、慢活趋势、康健风潮、名流之品味等,乃至毒品、色情、恐怖主义等诸多负面因素,在全球化的世界这些因素之影响力无远弗届,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独特的影响。第三、个人之特质:个人之价值观、人格取向、认知、态度、偏好等,以及其本身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条件。

以上这三者是全观式地思考影响人们生活型态之主要因素,然而若就人性需求角度的动态性观之,我觉得华裔美籍人文地理学大师段义孚Yi-Fu Tuan, 1977 的观点极具洞察力,他认为人类对「地方」(place)和「空间」(space)的经验是这样的:「place提供安全感,而space提供自由感,人们常是在这两者间摆?,身处place而渴望space,或身处space而渴望place,换言之,placespace是相互界定的,人们由place的安全、熟悉、稳定,才能够感到space的空旷、自由、新奇、和威胁,反之亦然。」,此一观点非常清楚地阐明人性「动极思静、静极思动」的特质,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人们观光旅游最基本的动机驱力,顺此思路,如果我们把「日常生活」视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但若行有?力,人们还是喜欢偶而能从事观光旅或休?游憩,因为这是由placespace的转换,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人们的身、心、灵都能更为健康整全,生机盎然。

现在回?到本休?沙龙的主题:「你喜欢的生活方式?」,就简单谈谈自己的情?吧!我是老台北人,从小迄今一直在此生活,可说是个都市土包子。在此情?之下我当然会受到台北市环境的制约,我不可能如居於中南部村镇的朋友,拥有大片地产享受田园之乐。我曾遇到过个在嘉义大学任教的朋友,由於当地土地价格相对较廉,他买了一大片农地,所栽植的果树农作物等姑且不论,他尚利用假日?暇盖树屋、风车、船屋等,像在玩积木一般,此外还养了数匹马可供驰骋,他颇有点自豪地说:「真不知道你们在台北怎?住得惯?!」,我听了都有点心虚汗颜,几乎不知如何回应。

现今我略微整理出一点头绪,住在台北确实有很多缺点,例如房价腾贵、物价高昂、人群密集、空气较差等,但也有很多优点如交通便利(捷运路网实在很便捷)、生活设施完善(如学校、市场、医院等)、文化设施与活动极多等。其中特别是最後一项「文化设施与活动极多」台北市是异军突出,在全台湾独占?头,因此我非常主张住在台北的居民一定要多多利用此优势,才不枉费承受诸多不利的因素。而正好我本身对此也极感兴趣,因此经常?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除了增广见闻与身心灵的感动外,最棒的是藉此机会结交各领域的朋友,慢慢地我知道社会上存在著那?多形形色色的团体与个人,一个百花齐放的异质化社会,每个人的特质虽有极大的差异但却能相互尊重包容,这是相当成熟的民主环境方能孕育出?的生活方式。就像大自然的环境,若以生态的角度观之,越是多样化、歧异度高的环境才是健全的,可持续的,这就是「道」的真谛。

这还只是在台北市的经验,有机会我也乐於离开台北市这个place前往较为陌生的space,例如爬爬山走走古道,到田园小镇探秘,?与民俗庆典等。这又提供我更宽广的视野,相对於精致人文气质的台北市,我略有机会一窥生命力旺盛的乡野台湾,感受到每个百姓在其生活上诚勉勤悃的付出,让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台北人得到反观自省的借镜。

在经济与时间条件许可下,我偶而也会离开台湾这个place前往异国观光,这又多少让我突破台湾本身之风土与观点的?限,试著体验他国的风土并理解其相异观点,旅游经验又回过头?形塑我本身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我总认为观光旅游应该要有助於世人相互理解与包容,而不该只是消费、逸乐、甚至成为文化误解的再强化。

我曾前往大陆旅游将近二十次,与不同省份的居民有所接触,在台湾也经常会遇到大陆的团体旅客,现今两岸大幅开放「个人游」(台湾称「自由行」),预料?台之大陆旅客会更多,两岸人民相互接触的机会越?越多,不可讳言的,两岸人民生活方式本?就有差异(其实大陆各地生活方式都有极大的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然而如何以开放的心胸相互接纳并了解对方这是需要学习的,不论是社会或个人的成熟程度,都可以由其对异己生活方式的宽容程度衡量之。走笔至此,我个人感到「生活方式」虽可小至个人之食衣住行,但也可大到异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创造,实在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非常值得有识之士赋予更大的关注。

 

马主任筹办此「休?沙龙」极有意义,我虽未能亲临聆听诸位贤达之高见,但谨草撰此一得之浅见就教各位,并聊表个人对此「休?沙龙」全力支持之意,顺祝「休?沙龙」圆满成功,长长久久。

台湾师范大学运动与休?学院博士、台湾户外游憩学会监事、台湾身体文化学会常务理事、辅仁大学及世新大学助理教授

 

Yi-Fu Tuan.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