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有闲社会中的繁忙与迷茫


——休闲沙龙系列(1)纪要

 

马惠娣

2012年3月30日

 

中国文明休闲沙龙系列(1)昨日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所学术厅举行。

学术厅面积不很大,但室内书香气浓郁,几排书架布满的书籍是文化所所藏经典,各种开本的图书错落有致,安详、静穆地等待每一位知音的光临。墙壁四周悬挂着赵朴初、顾廷龙、范曾的题字与书法。赵朴初为《世界汉学》创刊时所提“汲古得修绠,开源得万流”;顾廷龙时年九十一横渠四句书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曾录朱熹句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可见此厅雅致中的器识与宏愿。

不可不说室内门侧矗立的大钟——它是时间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悄悄地述说历史,呵护今天,守望明天。钟摆的声音古朴、厚重,像是提示人们珍视时间。

       

                                         沙龙会场

中国文明休闲沙龙系列(1),便是在这个氛围中拉开了帷幕。沙龙由马惠娣主持,她说:中国文明休闲沙龙系列,秉承中国休闲研究的宗旨: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关注休闲中的人文关怀;关注休闲中的文化取向;关注文化中的休闲现象。履行服务公众的使命: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大众启心智。

采取“沙龙”这一形式,旨在以轻松自由的讨论,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灵感与思想火花,在“无心插柳”与“蓦然回首”中发现创造的真谛、乐趣与源泉。沙龙的基本原则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在对话中求证见解和见识,在激辨中闪现灵感和智慧,在交流中增强好奇心和创造力。

第一期沙龙关注和讨论“闲暇时间”是希望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闲暇时间占有多少比例?如何分配它们?闲暇时间带来了快乐、烦恼、孤独、无所适从……?闲暇时间给发明创造提供了灵感?等等。

“沙龙”立足于对话、聊天、激辨,围绕主题讲述我自己、我周围的人、我身边的故事,我、你、他汇集成这个时代生活的一种声音。所有这些,也许带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新的观察社会的方法。当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有轻松的一刻。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

今天有八位参加了沙龙。普遍的感受是:在职场上的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杨耐每天上班往返时间大约近3个小时,工作中的各类事务繁杂,几乎总是马不停蹄。回到家身心俱疲,还要带年幼的孩子。这样的生活是常态。她的一番话引起在座的几位年轻母亲的共鸣。

人民政协报休闲版主编李寅峰说,我们试图把大家的工作安排得人性化些,比如,在做完“两会”的报导后,给大家四天的休息时间,可是居然没有一人休息。是什么原因大家选择不休息?原因当然有多种,但核心问题是,眼下各个领域的竞争太激烈,都想做得更好,都想表现得更好,你不休、我也不休!大家都说,这个现象绝不仅仅人民政协报存在,在社会其他部门、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无论是从事高端,还是低端工作,加班加点的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加班费……马惠娣介绍了她做的关于农民工休闲状况的调查,“八个零”折射了这个群体艰辛的城市生活。李荣峰和刘爱军都说,连小孩也都难逃这个困境,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本应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揠苗助长活动所占有。坐在一边没有发言的崔昕,这个四岁孩子的妈妈,脸上绽放的虽然是笑容,但个中滋味不言而喻。

李云霞博士的状况让人出乎预料,她说,她原本学理工科,可兴趣是哲学,所以硕士和博士都选择了哲学专业,现在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感觉轻松自如。她还讲述了她周围的人,在朗讯集团工作的人,就不是那么地紧张,工作场所咖啡厅、活动室,基本上是正常上下班,加班要付加班费,还享受年假。她的报料引起我们的兴趣。朗讯集团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为什么就能这么地人性化、制度化?引起大家一片热议。

       
                  李云霞发言

不知不觉大家的话题转向了人的精神家园。是啊,闲暇时间能带给我们的轻松、自由的感觉。闲暇时间可以保障我们拥有文化精神家园,可以让我们在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这方面千万不可低估人民大众的这种需求。徐金玉在采访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她说,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自去年八月开始了“书香朝阳”的活动,在主要街道建立15个自助图书馆——通过机器化操作运行,能为读者提供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这一活动仅半年多的时间已借阅出14万册次的书籍。

自然,大家谈到了当前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有助于人的闲暇时间利用,因此对文化产业有分外和更高的期待。可是我们的文化创意的确不是那么好,全国各地已有了50多个“印象XXX”,这种复制可能泛滥、误导,引起生态环境等次生问题的发生,以及视觉的疲劳。这是李云霞说的。刘爱军说当前动漫产业正表现出强势的力量,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当大,事实上,这一行业应该感到压力和责任,希望设计出像“猫与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喜闻乐见、老少咸宜、寓教于乐、百看不厌的作品。

谁能否认这不是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但谁又能肯定自己有足够的有闲时间(老年群体除外)。即使有闲暇时间,其利用之后所产生的价值又如何?对大多数人来说,繁忙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迷茫则潜藏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心情不能平和;人一忙就容易肤浅,不能冷静思考问题,不能高瞻远瞩。迷茫,就更可怕——没有方向,神情恍惚。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繁忙与迷茫中,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沙龙结束,李荣峰开车载着三名同方向的人向目的地京石高速路方向挺进,到达长椿街已花去近两小时。大家自嘲与打趣地说:“这就是我们的闲暇时间呀!”

闲暇时间多了干什么?这是时代的大课题。因为,闲暇时间具有多重价值,事实上,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本都维系于闲暇时间中。马克思曾把闲暇时间的价值说得透之又透,他说:“人们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劳动者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升。”事实上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接受了马克思这一思想,因此,把闲暇时间当成政府公共服务重点思考的问题。

当今中国,人们普遍的繁忙与迷茫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体制错在哪里?公共服务有什么漏洞?制度设计忽视了什么?管理手段是否粗暴?国家政策法律在保障人权和发展权方面的立法作用是否到位?体面与尊严的生活靠什么得以实现?劳动者的素养怎么样才能得到提升?舆论导向是否有失当之处?等等,等等都值得大家的反省。

沙龙对话、讨论、聊天的气氛自由、轻松、愉快、平等,感受却别有洞天。沙龙结束后,大家都这么说。

 

说明“什么是沙龙?”

“沙龙”起源于意大利语Salotto,原意是有装点美术品的客厅,“沙龙”诞生于15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宫廷。17世纪沙龙进入法国,最初为卢浮宫画廊的名称,“沙龙”即为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开始流行于巴黎。沙龙的来客通常为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政治家,以及文人雅士。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高贵优雅,被称为“女才子”。

18世纪以后,沙龙的内容与形式有所变化。

19世纪以来,沙龙进入鼎盛期,诞生了一批西方人文精神领袖与导师。“巴黎左岸”是沙龙最杰出的“作品”,在那里,你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圣罗兰经常涉足的地方。

当代沙龙,已五花八门,形式更多元化。

沙龙虽历经百年变化,但沙龙的精髓与别样在于:心无羁绊、思想碰撞、激发灵感,产生“无心插柳”、“蓦然回首”、“踏破铁鞋”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