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第八届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1127

 

中国旅游缺什么?

马惠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

20111127日)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中国人来说已有30年的历史。从业态的角度看,旅游对拉动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收入二次分配都做出了显赫的贡献。

但是,在连续30年的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数每年以两位数字增长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做一个反思:中国旅游缺什么?现归纳12个缺少,希冀引起学界的关注。

第一,缺少对旅游发展极限的反思。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极限,这是一条颠覆不破的客观规律。那么,旅游收入和出游人数继续增长将意味着什么?或众多人对旅游的厌倦,或失去旅游调节身心的功能,或对环境产生更大的破坏,或对安全带来更大的隐患,或对社会成本付出高昂的代价,或对国民生活秩序产生破坏,或对国家制度法规的尊严做出负面影响,或……,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兆头显现。 如果真的还有发展的空间,我们是否应从数量向质量提升,从粗放向精细转化,从伤害自然向爱护自然扭转,从忽视人之感受向提升人的教养发展。

第二,缺少对旅游价值的全面诠释,仅限于狭隘、委琐的理解,把旅游仅当成消费行为,而忽略其他方面。“黄金周”是政府对此最直白的表达。事实上,现在的“黄金周”变成游客“最伤心的时段”、“最郁闷的时光”、“最后悔不该做的一件事”。“黄金周”收了经济,丢了文化;收了钞票,丢了良心;收了奢华,丢了怜悯;收了速度,丢了诚信;收了物质,丢了人性。在完全意义上消解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旅游文化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忘却了“游谓闲暇无事之游,然者游者不迫遽之意”。“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的传统古训。

第三,缺少政府导向的创新,对发达国家的艺术之旅、休学之旅、环保之旅、和平之旅、学术之旅、慈善之旅、低碳之旅、欣赏之旅等等旅行形式缺少介绍,更缺少我们自己的规划,甚至中国的中产阶级对此也是视而不见,却成为在国外进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成为西方人的笑柄,尽管他们一方面偷着乐中国游客来救市,另一方面耻笑中国人的暴发户形象。

第四,缺少对游客教养的培育,致使丢尽了“礼仪之邦”的脸面。外国人给中国游客概括了7种陋习“脏、吵、抢、粗、俗、窘、泼”。甚至有些国家不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事实上,旅游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人们表现的文明有序、礼貌谦让、温良恭俭,那便是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国家精神,反之亦然。据西方学者研究,当旅游者对旅游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遭到歪曲时,当由于糟糕的组织导致了消费态度而不是创造态度的形成时,当旅游中允许不道德的行为,或者没有创造出有利于感情体验的条件时,旅游就会成为一种教育(教养)机能的障碍。

第五,缺少来自政府对国民“为什么休假”和“怎样休假”的启蒙教育和正确引导。没有休假是对人权的蔑视;休假不当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浪费;有假不休是对生理、心理、情感的践踏。当前,国家领导人应当首先带头休假,并为国民树立休假形象。工作与休闲是一对范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良好的休闲是创造的源泉。“息”便是以养心为目的,调匀自己的“一呼一息”。难怪“息”字是由“自己”和“心”组成。毫无疑问,自我心安是一切和谐之基础。每个自我都不和谐,家庭、社区、社会、国家安能和谐?

第六,缺少旅游项目拓展能力,以为有了休假制度,就只有旅游、购物两种方式,好像只有旅游、购物才能创造新的经济财富。其实旅游的价值恰恰在于提升每个出游者的学识、眼界,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人蕴育成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然后再投入到新的生活创造中去。旅游也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读一本好书、加入一次科学考察、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做一件公益事、关爱一下动植物等等有益的活动,不仅会使旅游形态多样化,而且会使游客得到切实的教益。而对这些项目旅游主管部门、市场开发、旅游项目设计,甚至旅游教育都是相当匮乏的。

第七,缺少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我们常常满足于每次黄金周的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统计,注意力放在了对数量的描述上,而将社会心理和资源成本指标都排除在外,诸如:旅游对旅游者所产生的影响,对旅游者良好心态的培养,对创造性的激励,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对在交往中交际能力的提升,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遭到的损害和付出的成本等等缺少统计。这种一成不变的统计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第八,缺少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有人说,世界旅游强国的标志应该包括:培养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建立相关的现代科技教育体系,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等等。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容易知道,中国距离旅游强国的差距。眼下,也许需要我们细细地盘点:有多少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拥有多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多少相关的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哪些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

第九,缺少高质量的服务。旅游休闲业的服务质量在整体上处于一个靠后的位置。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旅游服务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人在旅游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那么“亲善大使”的服务在中国有多少呢?

第十,缺少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自我反省能力。中国普遍流行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旅游业界有多大影响?统计数字的瞒报、虚报、假报又有多少呢?难道对我们没有影响?难道我们是入污泥而不染?大家也许都心知肚明。

第十一,缺少对历史文化遗存与遗产的敬畏之情。时下,很多旅游项目(景点)被“制造新的未来景观遗迹”所诱导,其恶果是处处生长出“以次充好”、“以新排旧”、“以假乱真”的“造假景点”。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牺牲了生态环境、破坏了文化资源。目前许多地方政府至今尚不清醒,还在大兴土木。透过这个现象,不难看出旅游规划监管的不力,旅游规划导向的不力,旅游规划策划者的不利。

第十二,缺少民众文化认同的“旅游节”。近些年来,各地纷纷创办各种旅游节,什么民间的、民俗的、民族的,土的、洋的,丑的、怪的,新的、旧的,滑稽的、幽默的,一应俱全。老百姓的评价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收效微薄”。根本问题在于,各种节日缺少民众参与,缺少人文理念,缺少文化认同。

无论如何,中国旅游业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世界对我们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的前景光明,道路却会曲折。我们期待着中国未来旅游出现一个精神与物质双双而至,文明与教养款款而来的崭新局面。如何改变这12个“缺少”的现状,考验和挑战着中国旅游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规划设计者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