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对票选“北京精神”的异议

刘梦溪

近日得知北京市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就是发动市民投票,选举“北京精神”的表述语。投票时间设为十天,9月16日至9月25日。据报载,截至征集活动结束,来自部分区县汇总的市民投票数,有2443676票,其中超过六成市民赞成以“爱国创新 包容 厚德”,来诠释“北京精神”。 其他的表述语,还有“纳百川、凝千载、践行首善”等。

现在票选活动已过去二十天,最终结果尚未见正式公布。但媒体报道倾向显示,最后很有可能将“北京精神”定义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苟如是,则无法不产生很大一个疑问:即以此概括出来的“北京精神”,是否真的吻合北京的实际?以及这些“精神”是只适用于北京,还是也适用于其他城市。

照我看来,这四组语词,不仅适用于北京,用在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无不可。哪个城市不爱国?哪个城市不在大力提倡创新?要说创新,深圳应排在诸城之首。哪个城市不包容?哪个城市没有几十万、上百万流动人口?没有农民兄弟在城里敬业,城市就垮了。谁敢不包容!至于“厚德”,这是《易经》里的话,原作“君子以厚德载物”,见于坤卦的象辞。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用的是乾卦的象辞,义取乾坤二卦,真真是好校训。但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用“厚德”概括其“精神”,则显得拘虚不切。

其实,想用几个简单语词概括一个城市的“精神”,是很难的。何况,什么叫“城市精神”?如果北京可以提“北京精神”,当然很快也就可以有“上海精神”、“天津精神”、“广州精神”、“武汉精神”、“济南精神”、“石家庄精神”、“哈尔滨精神”、“乌鲁木齐精神”、“呼和浩特精神”……如果每个城市都提出“城市精神”的口号,并以几个语词概而括之,中国城市的“精神”要么彼此重复,譬如都会有“创新”等等,要么就花样百出,难免“精神”紊乱。

现代城市是一个硕大的综合体,既有经济,又有文化,又有政治;既有传统,又有现代。可以找出一个城市的特异之点,比如上海的都市化水准比较高,广州的商业味道浓,杭州的园林化令世人瞩目。但要概括出“上海精神”、“广州精神”、“杭州精神”,是难而又难的。北京的特点,一是元明清三代帝都,因此传统文化的根底丰厚,二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她是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三是世界互相交往的要冲胜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组语词,和北京的这些特点无一搭界,如何能概括北京的“精神”?

其实,我国城市的首要之务,是要把城市建成宜居之所,发展特色经济之外,环保、安全、舒适、清洁、健康,人人都愿意住在这里,以自己的城市为荣,这是最该着意的。还有保护并建构城市的特殊文化氛围,也极为重要。北京作为文化古都,要做的事不知有多少,譬如第一要做的,是需要改变前些时一个不正确的决定,把崇文、宣武两区迅速恢复。崇文,多好的名称啊!宣武,多好的名称啊!左文右武,王者之都,缺一尚且不可,岂可缺二!崇文和宣武,是有深厚内涵的皇城的象征,万不可轻轻抹去!

本人住北京已半个多世纪,当然喜欢北京。但近一、二十年的城建,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包括乱起的一些以发财致富为号召的新名字等等。这里谨举一例,东单路北过街天桥上的“银街”两个大字,实属莫名其妙,如果直写为“东单”,岂不比“银街”有文化千万倍!建议有关部门快些改过来罢!

我意不必急于票选“北京精神”的表述语,甚至连“北京精神”的概念也可以暂时不提。北京开这个头,全国效尤者必接踵而至。现在概念混乱,是各界用语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之教“必也正名”迫在眉睫。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如何表述,包括本人在内的学界人士,想了多年,也还没有想得太明白。

2011年10月16日写于京城之东塾

 

读后感:

刘梦溪先生闻讯“选举‘北京精神’”,彻夜未眠,当即写下这篇博文。他焦虑“精神”被这样滥解!他焦虑城市建设在浮躁风中把城市原有的精髓、特质、风格在冠冕堂皇中被蚕食掉。文中所言所述,乃真知灼见,切中要害,切中时弊。不啻对当今各地城市化大跃进以一剂清醒剂。但愿,也是城市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参与城市论证的所谓专家学者一剂清醒剂。

何为精神,有云:“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又云:“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应该在哪?不言自明!城市精神只能千年久酿,不能速成,更不能靠投票。不过,由此看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精神的迷茫与惑乱。(马惠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