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中国旅游日: 应当做什么?

中国旅游报记者毕志强采访整理

2011424日)

 

“文化底蕴是节日的灵魂。中国旅游日的灵魂应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之一脉相通。这样的传统不能被现代人所丢弃。”马惠娣说。所以“中国旅游日应避免办成一个单向度价值指向的节日,相反应该有着多重的价值追求,诸如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对旅游市场的规范、对旅游者素质的提高、对文化传统的珍爱等等,让节日成为人的一种文化精神生活,一种敬畏自然的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

“我是从徐霞客研究会获知519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一消息的。”马惠娣说。我一直主张中国旅游日的旨趣重在与世界旅游日保持一定的 “呼应”。在形式上,中国旅游日可以像世界旅游日那样每年设立一个主题,并且与时代发展保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体现低碳、环保、节约等一系列的世界主流趋向。

虽然人们对于节日日期有着多种“版本”的诉求。但马惠娣认为,中国旅游日设立在哪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子确定后,该如何使这个日子拥有灵魂,而不是提供一个新的制造商业噱头的机会。

“灵魂在哪儿?”她说,理念上,应该是与自然、与世界、与自己保持和谐。行动上,应该通过各种行为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环境友好,可续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理想,所以,任何人参与的旅游都必须以和谐生态、关爱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文文化资源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践行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

马惠娣同时也认为,固然不奢望中国旅游日能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修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绝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健康出行、礼貌出行的积极引导。在现今旅游“蒸蒸日上”的宏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生活环境,在公民文化深层次和人文知识方面去扭转一种“不良出游”的现象。

她还告诫说:旅游主管部门不能急功近利,把旅游仅仅当成经济工作来抓,而忽视对人的教化功能。而恰恰相反,旅游日应重在提升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文明素养的宣传教育上。尤其避免给人形成一种印象:旅游就是掏老百姓的腰包。避免媒体宣传对公众形成这样的误导。她还忧心忡忡,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旅游项目和景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而且破坏了当地资源、文化与自然原生态。她还特别举例说,各地拆巨资建造所谓的“先贤堂”,而完全没有儒释道的文化理念与追求,更与和谐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相差甚远。这样的旅游景点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损害的是人们的利益。

马惠娣说:“当代旅游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们的‘地球村’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因而中国旅游日应该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吸纳和包容。出游在外的中国人要学会尊重和遵守他国文化习俗,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她告诉我:有一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带回他在英国从伦敦到曼彻斯特自行车之旅的低碳出行经历,回到国内利用假期骑自行车从成都到拉萨,在旅程中了解沿途人文风情、用镜头记录许多精彩的画面。回到北京办了摄影展。目前正在组织从北京到上海的“自行车之旅”,“这是非常好的创意和倡议。”马惠娣说,在提倡低碳出行、环保、节约等普世价值的背景下,这样的活动应该进入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中,应该鼓励与扶持。

她还建议将“写游记”固定为中国旅游日的一项主题活动。鼓励出游在外的人们记下游程中的所见所闻,长短不限、文体不限,渐渐形成风气。这应成为“中国旅游日”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正好契合徐霞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精神”。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给“民间”一些支持,鼓励有创意的旅游项目。这样一来,中国旅游日也就走到了实处,走进了普通百姓家,与旅游日有了“亲近性”,人们也学会在这个节日中体验和享受到读书与写作的乐趣。这些也许是中国旅游日特别需要去做的事情!

 

本文已于2011527日在《中国旅游报》上发表。可能限于版面的缘故,部分重要内容被删除。此文为完整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