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纠正对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误读为时不晚

 

马惠娣

20101014日)

 

一、“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译文忽略了什么?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是上海正在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大会给出的中文译文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一个不难翻译的英文短句,其意: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但是本次博览会的举办方却译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为不较真,大家都这么接受了。但稍一较真,觉得这样的翻译其中忽略了什么。

忽略了什么?忽略了“更好城市”这样的概念,因为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目前许多城市的现状都证明了这一点。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也表明,管理不善的城市也将制造罪孽”。许多思想家、作家笔下城市中的贫民窟、底层大众、血汗工厂”等场景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中曾经的伤痛。?

将“Better City, Better Life”,译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显然有认识上的误区。误区在哪里?在于把“城市”等同于“更好的城市”。对于当代人来说, “造城”易如反掌,几天内城市便拔地而起。可是建造“更好的城市”哪有这么简单!那可是“千年久酿,甘甜醇厚。”

世博会的主题,是翻译中的失当,是回避什么,还是另有其他用意,不得而知。但是,在中国日益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应当突出“更好城市”的理念与意识。的确,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他的思想与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城市的作用在于提升人。这是人类从始至终极力走向城市、建设城市、梦想城市的内在动机。

有趣的是,在“百度”上点击“城市,让城市更好”这个词时,首先跳出来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糟”,这是韩寒的演讲主题,并有5340000页面。(本人点击时间:201010141203)看来,也是对“城市,不能让生活更好”的切身体会,也是来自城市人对这一主题的质疑。

 

二、什么样的城市更好?

什么样的城市更好?或者说城市应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发展?其实这个答案早已明确。众所周知,城市化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花园城是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模式,由此奠定了“更好的城市”的基本框架。“花园城”的创始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先生于1908年出版了《明天的花园城》一书,把“花园城”概括为六要素:①人口被严格限制;②容易接近绿地,绿地散置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③绿色地带不得侵占;④产业多样化;⑤城市设计必须符合土地特征(必须考虑土地的地形、自然断裂、水系等各种自然条件);⑥全部土地由发展公司掌握。其后霍华德“花园城”理念对世界其他城市学家和城市规划家们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新兴城市发展计划中基本上都体现了“花园城”的原则。

霍华德之后,刘易斯·芒福德在继承霍华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花园城模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交往提供一个舞台,它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象征。芒福德认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进技术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于是产生艺术、创作、阅读等活动,人对城市文化的依赖也就越强烈。

芒福德认为,城市规划应注意两个方面的过程:社会化和个人化。社会化是文化的内化,它是一个过程,人依靠这个过程变成社会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共同的文化,人们才能自我表达和相互理解。一旦社会化形成惯例,人们就能够实行个人化,即自我表达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必须为此提供各种设施,如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歌剧院、运动场、工作室、试验室、大众舞厅、小剧场和露天场所等,这些设施促进了人在社会化中被教育的过程。
  请注意,芒福德这里的“生态城市”,不仅是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社会生态。

芒福德还指出:城市应以社区为核心,因此,城市规划能促进人的交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他反复强调城市规划的要点是:必须保持低密度。必须限制城市规模。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大多数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水平,以确保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应成为再发展的焦点。住区是再发展和聚集的主要单位。强调形式的和非形式的教育。车辆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互隔离等。日后,这些规划要点成为了世界各国制订新城市发展规划时最重要的指导性原则。

1933年,《雅典宪章》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得以诞生,并成为20世纪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奠基性文件。该《宪章》提出,城市的功能应体现在“人的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四大方面。(195110月清华大学营建系翻译此宪章时用的是游息,现在一般称为游憩,原翻译载于《建筑师总第四期》)。把“游憩空间”当成城市规划重要的原则,亦是衡量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

再后来,西方国家新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中广泛地采用了他们的观点,并成为战后美欧等国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战”之后,英国的福肖(Forshaw)和阿伯克龙比共同制定了《伦敦郡规划》和《大伦敦规划》的规划设计,其宗旨是:①解决伦敦人口过分集中的问题;②解决交通拥堵问题;③重新分派露天空地;④控制城市无计划的扩展;⑤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和发展;⑥减少低标准住房;⑦制止伦敦市的人口继续增长和工业的扩大。

在北美,花园城郊花园城”基础上的新的城市规划模式。直至今日,大部分北美社区发展仍然属于花园城郊类型。

20世纪70年代,在城市规划中,又出现了社会文化论和空间决定论等不同的学派,他们对后来西方城市建设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把“更好的城市”与“更好的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演绎的清清楚楚,历史的缎带也写得清清楚楚。

 

三、“更好的城市”离不开乡村与田园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城市的规划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古时,不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统治者,对天、地都有深深的敬畏感,因它们赐阳光雨露、播撒五谷百草、养育万物成长。正是这个价值观的引导,在古代中国城市中,一般都在有限的范围内精心营造,并以巧妙的形式沟通左邻右舍、沟通人与天地之间的天然联系。

在记载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453年历史的《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朝的城市立法:“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耜(SI),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意思是说:种植行道树木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有旅客餐饮服务站点;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客栈;洼地里要让野草丛生,城区里要分布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大片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闲置。衙役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城府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地方的力役供求得当。短短数语把城市立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劳作与休闲、城市与农村、工与农的和谐关系详述其中。

之于现代城市化,“更好的城市”更要依赖于乡下与田园,因为:

“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周遍地区保持适当比例的绿色产业,诸如:城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教育农场、市民农园,以利于工农平衡。在城市化进程中,在高度密集的人工构筑物、钢筋水泥高塔丛林中,保持适当比例的农田、菜圃、草场、林地和村庄,以求得城市人的宽松、闲适与舒展;以利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循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在连续、高速的现代经济运行中,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一些宁静、和睦、安详,以利于动和静的调节。”(引自朱厚泽的论述)

毋庸置疑,当城市把乡下与田园剥离出去,那一定不是“更好的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偷换概念之嫌,因为,城市不等于“更好的城市”,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更好的城市。“城市是大地的产物。乡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影响着城市。牧人、樵夫、采矿者的知识通过城市精化为人类历史中的持久要素:纺织品、奶油、护城河、堤坝、管乐器、车床、金属、珠宝……最终都成为城市生活的内容。”(芒福德理论)

 

四、“更好的城市”在哪里?

“更好的城市”是时间的产物。“在城市中,时间变成可见的东西。时间结构上的多样性,使城市避免了单一刻板的管理,避免重复过去的一种韵律而导致未来的单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复杂融合,城市生活就像劳动分工一样具有了交响曲的特征:各色各样的人才,各色各样的乐器,形成了宏伟的效果,无论在音量上还是音色上都是任何单一乐器无法实现的。”(芒福德理论)
  城市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恢宏的城市轮廓可以迅速地在短期内建造起来,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绝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因此,城市发展不仅依靠经济逻辑,更源自一种人文的力量。

城市的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生生的艺术造形,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如果“更好的城市”被误解为:城市就是拆旧房、建高楼,中间不要树和草;毁小巷、拓马路,豪华汽车满街跑;商务圈、娱乐城,五光十色闹糟糟;弃历史、造假的,不伦不类谓“创造”。

如果“更好的城市”被过分渲染为商业气氛,导致了人的浮躁、功利、自私、势力、狡诈。

如果一个城市把当代与历史撕裂得血肉模糊。

那么这个城市离“更好的城市”还遥远。

“更好的城市”在哪里?其实就应在我们的身边:既能在街道、树荫下、广场、桥梁、火车站、商场、住宅楼群、大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处触摸到,也能在普通市民的勤劳、智慧、善良、淳朴、诚信、友好、礼貌、爱国、守法的优秀品质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氛围中,在艺术家打动人心的作品中,在志愿者服务于他人的身影中,在一代又一代传承给我们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精神遗产中感受到。

更好的城市,还体现在城市管理者亲和力、凝聚力中,体现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亲民爱民”的服务理念中。

如今,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提高经济效益,千方百计赚钱的同时,不要模糊“更好城市”的价值取向,忘却人类建设城市的自我理想与追求。 不能让城市被领导者玩弄于“股掌”之上,任凭拍脑袋、独断专行;不能把城市当成“政绩工程”、“向上爬”的牺牲品;不能搞城市大跃进。

上海世博会即将落幕了,把误读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 纠正过来为时不晚,因为我们的未来需要更好的城市,需要明白什么是更好的城市,需要了解更好城市的概念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