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人文文化:城市的荣誉与责任

马惠娣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城市的规划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古时,不论是黎民百姓还是统治者,对天、地都有深深的敬畏感,因它们赐阳光雨露、播撒五谷百草、养育万物成长。正是这个价值观的引导,在古代中国城市中,一般都在有限的范围内精心营造,并以巧妙的形式沟通左邻右舍、沟通人与天地之间的天然联系。
  在记载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453年历史的《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朝的城市立法:“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耜(SI),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意思是说:种植行道树木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有旅客餐饮服务站点;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客栈;洼地里要让野草丛生,城区里要分布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大片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闲置。衙役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城府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地方的力役供求得当。短短数语把城市立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劳作与休闲、城市与农村、工与农的和谐关系详述其中。
  同样,在西方北美近代城市发展中,19世纪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曾提出“花园城”模式;法国社会学家拉伯雷曾把“居所-工作-人”概括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为城市发展的轴心。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为前提。
  在这种城市理念的坚守中,居于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伦敦市内的海德公园在几百年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不仅丝毫未被蚕食,而且得到了数代政府、市民、开放商的精心呵护。如今纽约、伦敦都是公认的文化多样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文化、经济、科学、艺术仍属世界翘楚。
  是啊,城市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时代都留下了每个时代的作品——建筑、庭院、街道、公园、绘画、雕塑、市井生活,奠基了城市的人文内涵。没有了这些历史脉络,也就没有了城市的灵魂。
   看遍世界历史名城,无一不在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中保存着人性的光芒。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德国的“莱茵河”、约翰内斯堡的“非洲艺术馆”、伊拉克的“汉莫拉比法典”、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城中的“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 希腊的“赫拉神庙”、纽约的“自由女神”、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中国的“长城”、北京的“故宫”……记录了每个城市的独特品格。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恢宏的城市轮廓可以迅速地在短期内建造起来,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绝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因此,城市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逻辑,更是一种人文力量。事实上,如果仅有众多拥挤的摩天大楼和五光十色的繁华商圈,而缺少完善的教育体系,缺少世界知名的文学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缺少世界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家,缺少能欣赏贝多芬、莎士比亚、达芬奇的民众,那么这个城市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际化还很遥远。当然,也需要我们能珍爱自己民族的历史、艺术、民间瑰宝。
  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历史名城占到了1/3。巴黎、伦敦、罗马、彼得堡、巴塞罗那等国际化大都市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完整地保存着历史的风貌。而中国作为城市文明的摇篮却只有平遥和丽江两处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像西安、北京等赫赫有名的古城均因历史风貌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而被淘汰,着实令人痛心。
  当今中国的许多城市正在逆历史逻辑而动,并深陷城市化的误区。在热火朝天的“造城”运动中,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拆旧房、建高楼,中间不要树和草;毁小巷、拓马路,豪华汽车满街跑;商务圈、娱乐城,五光十色闹糟糟;弃历史、造假的,不伦不类谓“创造”。为了追求城市的高、大、全(高楼林立、规模宏大、功能齐全),为了狂飙CBD(商务中心)的满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了一个面孔。为此不知已毁掉了多少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往往追求有形和外在的东西,而忽视或削弱了无形与内在的东西。城市过分渲染的商业气氛,导致了人的浮躁、功利、自私、势力、狡诈。而市民的言谈举止、君子之风、热诚好客、彬彬有礼、良知道德均成了纸上谈兵的空洞之物。把当代与历史撕裂得血肉模糊。城市建设中的浮浅与短见让我们付出的代价难以估量。更糟糕的是:没人为此引咎辞职,没人道歉反省,没人被追究责任。
  这不仅让人想起卡内蒂的痛苦——他痛苦于正在观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竞赛。他说:“当中国终于赶上西方,他们将失去所有他们曾经超过我们领先的距离。”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中国的旧城改造也曾说过:“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也会有;而你们所曾经拥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事实上,真正的城市繁盛,必定是社会充盈,人文泛彩,“书院山长,皆鸿博之儒;庠舍诸生,多俊彦之士”。哪里有文化,哪里迟早出现经济的繁荣,且持续发展。然而,城市的人文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必须解读清楚,否则将会继续在歧途中“绽放看似绚烂的繁华”。
  毋庸置疑,城市是人的造化物,是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共同滋润了城市,创造了城市,发展了城市。如果城市只剩下经济列车的独自奔跑,那么,人将不仁。城市也不过是一堆炫酷的却冰冷冷的水泥堡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很好。无疑,启动了我们对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对重新认识城市评价标准,对和谐城市与人的关系,对城市怎样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问题的思考。希冀在这个主题下让“城市的荣誉与责任”在物质与文化的平衡发展中绽放。

(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10年4月12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