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跨学科对话:休闲·福祉·和谐

——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综述

马惠娣
(2009年11月8日)


(一)

  由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求是《小康》杂志社、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等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中期会议暨200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于2009年10月24日到26日在北京召开。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印度、波兰、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孟加拉、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十数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外150位学者的参与,收到论文150余篇。

大会开幕式主席台

  本次大会主题——休闲:通向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之路。
  相关议题包括:休闲与社会整合的功能、休假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休闲与社区发展、休闲产业与创造就业机会、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休闲的公共服务、休闲项目设计与生活满意度、休闲规划与宜居城市发展等。
  其中设有四个论坛:探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休闲产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休闲产业品牌战略;国民休闲文明的实践与创新四个问题。其中“城市休闲”和“休闲社区”为重点案例。
  正如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休闲学资深教授、《世界休闲》杂志主编、国际休闲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原主席肯·罗伯茨所说:“这是一次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国际休闲社会学家首次聚首在亚洲的会议,在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经验与问题。无论是在会议规模上,还是在学术论文质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莫拉特、现任国际休闲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主席穆迪,以及被邀请的国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的召开。开幕式上,穆迪先生向马惠娣颁发了奖牌,以表彰马惠娣及其团队所有成员对本次会议所作出的各种努力。

穆迪先生向马惠娣颁发奖牌

(二)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休闲学的奠基者年满95周岁的于光远先生亲临大会,并为大会题字、书写致辞。他认为,社会科学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吸收各个学科门类的营养,形成了开放性、跨学科性、兼容性等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它的研究方法,并以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的智慧影响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与于老在友谊宾馆合影

  中国著名学者成思危、王文章、范曾也同时出现在大会主席台上,并为大会做了主题演讲,从深层次上论述休闲对文化、哲学、艺术、科学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社会学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阿图罗·罗德里格·莫拉特,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主席依萨瓦·穆迪先生,英国利物浦大学休闲社会学资深教授、《世界休闲》杂志肯·罗伯茨,美国宾州大学资深教授杰弗瑞·戈比,以及法国、波兰、匈牙利、印度等10余个国家的文化学者、人类学学者、教育学学者、哲学学者分别在不同的论坛中做了演讲。其论文的选题、视角、方法、材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这次会议,仅港澳台的学者就有近30余人出席,有的一人就提交2-3篇论文,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来自港澳台中的很多人大多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学科范式靠近欧美模式。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他们的研究风格与大陆还有一定的差别。通过这次会议,大陆学者学习和借鉴许多,为今后的交流提出了新课题。
  与此同时,来自国外的学者表示,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国际社会学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阿图罗·罗德里格·莫瑞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说,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休闲产业面临的新挑战,没有比北京更合适的地方。
  阿图罗说,中国正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中,作为进程的一部分,根深蒂固的传统休闲文化正越来越多地面临外来价值观的冲击。中国休闲文化的转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来认识全世界休闲产业正在经历的变革和挑战。因此,以北京作为会议举办地,无疑是最合适,也是最富启示意义的。
  阿图罗还说,东西方未来会更多地融合与交流,未来几年,东西方的差异可能会缩小。现在是亚洲社会学家全面融入国际学界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机。英国利物浦大学休闲社会学资深教授肯·罗伯茨表示,我们正处于多元现代化时代,定义和阐释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可以丰富对现代休闲学的理解。
  肯·罗伯茨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北京无论举办什么活动,都会获得巨大成功。现在西方思维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希望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我们来不是为了说教,而是要倾听中国学者的声音,我们需要互相学习。”

(三)

  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
  成思危教授曾多次讲到休闲的文化功能,特别在和谐社会与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特别指出,闲暇对培养人的重要性,并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将有一半的闲暇时间,怎样转化成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新课题,现在不是未雨绸缪,而是需要紧迫地作为规划。
  王文章副部长认为,文化艺术的繁荣,需要良好的休闲状态,尤其艺术家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当然,休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当今文化发展不能不考虑休闲问题。
  范曾先生在演讲中指出,现代休闲主义,如果不能依循本体论的分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现代的物质主义便会胜券在握,人类的前景便会一片漆黑。因此,他呼唤,用休闲来实现人类心灵的救赎。
  这些思想升华了休闲的内涵,以及价值意义。预示着中国休闲学研究10多年来的一个新的学术里程的到来。
  国际社会学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阿图罗先生,作为一名人文文化学者认为,休闲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快速来临的有闲社会正挑战着21世纪——现代化的发展正在使人类文化传统和精神处于严重的异化状态。
  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主席依萨瓦·穆迪先生则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人类休闲文化的传统,说休闲理念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他呼唤人类应有“休闲社会之梦想”,让休闲帮助人类生成新的社会结构——回归自然、回归简朴,减少贪婪,减少狂躁,那么福祉与和谐会双双而至。
  美国休闲科学院主席琳达·卡尔德维尔论述了休闲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与兴趣的重要方式。她大力提倡政府多从政策与教育的层面改善和支持所有公民生活中的休闲,特别是儿童、少年和青年人的休闲。
  美国宾州大学资深休闲学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日趋加重的情况下,休闲对于居民健康和公共健康支出都是十分关键的变因。积极的活动、减压的能力、合理的膳食、远离酒精与毒品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柏切斯学院哲学系教授玛嘉丽·米勒探讨了艺术与休闲的关系,认为艺术与休闲应成为综合性大学教育必修课。
  法国时装设计师伯瑞斯·埃米说,设计师的灵感常常来自休闲。休闲是浪漫,是艺术,是创造美的源泉。奢侈品品牌不应该成为炫耀性消费的主要动机,而应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追求品质、品位、品格,提升人们对生活美、对精致产品的理解与欣赏。
  波兰学者艾黎贝塔·扎科洛瓦斯科·曼特瑞斯:“智障青年的休闲问题”;
  匈牙利学者班克·塔考克:“休闲与人的幸福感”;
  印度尼西亚学者伊万·伽度诺·萨德加米克:“休闲实践及其意义”;
  波兰学者哈勃·格瑞纳·沃让尼克卡:“休闲与社会控制”;
  印度学者森加维·马哈建:“印度都市职业女性与她们的休闲模式”;
  印度学者哈格万·比斯特:“宗教旅游——精神的愉悦与社会团结”。
  这些论文的研究视野比较开阔,仅从选题上看就让人耳目一新。

论文摘要手册

论文摘要手册

  来自港澳台,以及大陆学者所提交的论文较之前几届学术年会的研究视角明显具有多元化的趋势,从更广阔的方面关注休闲中的人性问题和人文关怀情结。
  选题颇具新意的论文,诸如:
  王建军:“金融风暴对休闲行为的影响”;
  刘泳伦等人:“台湾休闲农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之研究”;
  任慧等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价值链构造及价值开发路径研究”;
  许华芳等:“以质性研究探讨志工旅游形态、参与动机与休闲效益”;
  汤宜珍:“博客推荐对旅游意图影响研究”;
  林沛昙等:“少字化与高龄化社会趋势对休闲观光业的影响;
  惠 红:“独生儿童孤独感的休闲治疗研究”;
  姜 辽:“环城游憩地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地理网络与社会网络比较研究;
  刘 松:“工业遗产的休闲利用模式——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野;
  陈美林等:“不同志愿服务类型的深度休闲特征”;
  尚亿薇:“应用创意动作教育教学方案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能成效研究”;
  喻柔娟:“消费社会中宠物符号的编码与解码”;
  方怡尧:“以休闲角度探讨休闲活动在小区总体营造中的角色”;
  舒富民:“城市休闲的社区化与文化自觉”;
  吴文新:“休闲哲学何以可能”;
  姜杰等:“休闲对创造力的价值研究”;
  马文佳:“休闲:一种新的价值观”;
  陆庆祥:“休闲与审美——从词源学角度出发”;
  张红萍:“从30年女性休闲看女性主体意识的变化”;
  马惠娣等:“家训:古代中国人的休闲教育——兼及女训与女红”
  刘 晖:“社区休闲文化的形成与政府推动的思考”
  程遂营:“比较视野中社区公园与城市居民休闲:美国与中国两城市为例”;
  杨 耐:“休闲与传统节日的保护”;
  郑碧强:“城市社区离退休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与成功老龄化之质性研究”;
  胡炳政:“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与焦虑、抑郁情绪关系的研究”;
  以外,许多论文还关注了女性休闲、老年人休闲、青少年休闲、休闲与旅游开发、休闲与体育、休闲与健康、休闲与城市发展等问题。

(五)

这次会议呈现了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国际休闲社会学家首次聚首在亚洲,这就意味着世界休闲学的精英们都聚集在这里以理性和智慧为当今休闲带给我们的挑战以多元的视点、焦点、难点、热点等学术问题。从入选的论文看,来自世界各国的休闲社会学家其观点、研究方法等呈现多元性、多样性、多学科性的特点。
  二是分享经验,至少从学术的层面有许多经验(也包括学养、学术规范性、叙事方式等)值得中国学者的关注、学习、汲取。同样,各个国家在面临休闲带给我们的挑战中,他们关注什么、探寻什么、如何应对、如何解决,我们可以从中可见一斑。
  三是本次会议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从事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其它学科学者的共同对话。呈现了休闲研究多领域的成果。
  四是反思问题,这是本次会议最大的收获,尤其来自欧美国家的学者以文化批判意识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生存的现状、文化的现状、发展的现状。为投身于休闲研究的学者在认识人、解放人、拯救人方面给了许多启迪。
  五是有数量众多的青年学者参与,一来他们都认真准备了论文;二来在会上的交流与具体项目的考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三来一些青年学者同时还为大会做志愿服务。
  六是两个案例的讨论,即“休闲城市”与“休闲社区”的专题讨论,通过学者与市长、社区领导的对话,解析案例,对休闲城市与休闲社区的内涵与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案例城市嵊州的城市发展思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从中也让大家看到,休闲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自然古朴而又充满生机,且又个性化,这样的城市建设一定成功。

参观社区参观社区

参观社区

会议代表参观故宫


   七是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北京市老城区的街容、体验了社区休闲项目,获得了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主席等一行人的高度赞赏。认为北京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大都市为国民休闲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休闲建设之路。会上经国际休闲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工作会议决定,本次会议组委会授予北京安定门、金融街、麦子店、朝阳门等五个社区为“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示范社区”,表彰这些社区在探索社区休闲发展模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大会闭幕式上,穆迪和马惠娣宣读了获奖社区名单。

穆迪和马惠娣宣读获奖社区名单

(六)

两个重要收获
  其一,本次会议形成了“休闲文明北京共识”,被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认为是一个最有创新性的和最重要的大会成果。《共识》呼吁继承人类休闲价值理念的文化遗产,建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世界反省日“,用休闲救赎人类的心灵,用休闲探索一条通往人类福祉与和谐发展的道路。此文本正在修订中,最终版本将递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国际委员修订北京共识

  其二,本次会议还成立了中国休闲学会筹委会,挂靠在文化部所属单位,其宗旨是: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关注休闲中的人文关怀;关注休闲中的文化取向;关注文化中的休闲现象。以推进休闲的学术研究,推进个体、家庭、社区、城市的休闲文明建设,推进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大会期间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还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决定授予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刘季贞为优秀志愿者;授予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张孝铭获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青年学者奋进奖;授予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系马文佳获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青年学者奖。

(七)

  勿庸置疑,休闲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在全面地渗入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中来;渗透到国家公共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决策方面中来;渗透到服务于国计民生,促进人文关怀,构建世界和谐的基本要素中来。休闲对调节社会张力的作用日趋明显。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同样面临休闲问题带来的挑战。这一社会学现象引起了国际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将认真组织好明年7月在瑞典歌德堡举办的国际社会学大会,中国休闲学会筹委会将会组织国内学者参与此次盛会(具体报名工作另见通知)。

附录: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简介

   国际社会学协会隶属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的成员,成立于1949年,办公机构设在西班牙马德里,下设55个专业委员会。休闲研究委员会成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目前拥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会员约100人。宗旨是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人文现象,关注社会学对她的解读。 RC13(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的英文缩写)是首次在亚洲召开的会议。
  2008年9月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首届社会学论坛”上,中国代表马惠娣就在北京召开国际休闲会议提出了申请,经国际休闲研究委员会工作会议讨论表决,定于2009年10月23-26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