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 关注人文关怀的力量
——2008-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暨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综述

马文佳 耿奖妍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体育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承办的“2008-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2008年11月6日到8日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
  来自全国休闲哲学、休闲体育、旅游休闲及相关领域的近百余位与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入选论文50余篇,围绕着“休闲与国计民生”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大家对国计民生中的休闲现象,休闲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休闲智慧,社会转型中休闲价值的提升,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国民文化休闲需要、休闲体育和旅游休闲中的问题等等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这些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研究。选题涉及哲学、文化、经济、产业、旅游、体育、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也涉及到金融危机对休闲业的影响、四川灾区儿童心理救治、农民工闲暇时间状况调查、后奥运时代的休闲产业发展等最新、最敏感的话题。表明了学者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于光远和成思危专为本次会议写来了书面发言。

  相关领导和著名学者,如:马俊如、孔德涌、孙小礼、沈宝祥、陈鲁直、成幼殊、胡冀燕等到会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一、休闲与和谐社会
休闲让社会更和谐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理事长孔德涌教授和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出在广大农民的休闲问题应该进入到休闲研究的视阈中。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卿前龙教授作了题为“休闲与社会控制”的报告。他提出了休闲社会控制论。把休闲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就业岗位;人们的休闲消费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建立一种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人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同时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是影响全民休闲的重要因素。他还提出一个思考,为保证休闲活动的全民化政府是否应实施强制性的休闲活动。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指出应该大力发展消费,通过发展消费拉动内需,尤其是发展文化消费推动休闲的发展。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罗春潮对休闲的和谐价值进行了诠释。休闲的人本价值反映和促进了人与自身和谐,社会价值反映和促进了人与社会和谐,生态价值反映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

  宁波市委市党校的张雅静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居民休闲生活的嬗变历程,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休闲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质量稳步提高,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

休闲与科技创新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俊如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创新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遵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在知识生产的管理下,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应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存在。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理事长孔德涌教授认为面对2021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的目标休闲研究也应该关注如何发挥休闲的创新作用的问题。

金融风暴对休闲行为的影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王建军研究员作了题为“金融风暴对休闲行为的影响”的报告。当前我们面临几个经济周期回落的叠加,出现了一场不小的金融风暴。休闲周期的反应略滞后于经济周期,也会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通过时间的重新分配和收入的分配影响个体所获得的休闲成本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休闲行为。

  太平洋经合组织中国委员陈鲁直教授在会上分析了关于剩余劳动力以及人的解放问题,并简要分析金融危机的根源,让人们认识到经济越发展,休闲就越重要。

休闲是一种公民权

  济南职业学院的胡春莉认为休闲权的实现状况体现于由立法向现实转化的机制之中,如何通过制度建设维护和保障公民休闲权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吴承忠副教授对休闲、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管理作了一番定义,并对休闲于旅游、游戏、玩和游憩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对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本质属性和组成部分进行了探讨。

 

二、休闲基础理论的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的赵鹏院长认为国内的休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中国休闲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社会整体的休闲潜能有待释放,休闲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过其主导思想与方法价值仍需要探讨。

内在休闲和对现代性的反思

  北京大学哲学院的刘华杰教授作了“休闲是对现代性的克服—从卢梭说起”的专题报告:现化性与休闲是一对矛盾,现代性让人不自然,人们于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向往休闲,休闲就是对现代性的克服。他提出了通向休闲的N条道路:从博物学出发,研究植物学,公民博物学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休闲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与科学研究中心刘孝廷教授在会上做了精神实践与内在休闲的专题报告:从理论的角度,论证幸福就是自己对内在状态的一种自我认同。真正的休闲是内外统一的休闲。通过精神实践、通过休闲进入自我,挖掘人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一种“畅”的休闲状态,获得真正的幸福。

  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张明国教授作了题为“休闲与技术发明——一种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休闲尤其是游戏是技术发明的源泉之一。技术发明视野中的休闲是一种孕育和催生出新技术的实践活动。而这些技术发明成果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危及到人类的休闲,因而需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休闲于技术发明,构建一种健康、科学的休闲观和技术发明观。

  山西大学社会学系的耿奖研从休闲对科技和工具理性的克服的维度提出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命题。科技和工具理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面临失己的危险,而休闲的存在正是克服这一点,让人能找回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方青教授作了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的发言。他试图将社会学视阈下的休闲研究范式化,以对学科内与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有所裨益。在传统经典社会学的召唤下和当代社会学话语的阐释中,总结了休闲研究的四种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和社会释义范式。这种休闲社会学研究范式化的努力是休闲研究规范化的体现,也是休闲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一大进步。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邬丽丽从社会学功能视角出发,针对儿童群体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地震灾害后儿童可能发生的心理、行为障碍,分析了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在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发展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可以满足对儿童心理干预的需要。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赵甜甜对山东省泰安市的茶馆进行了调查,以此为个案对城市休闲茶馆作社会学分析。通过对价值观的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变、茶艺文化的发展来说明人们迫切需要休闲茶馆的出现,同时分析了茶馆功能的演变,指出茶馆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的功能,并指出了茶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休闲研究中的哲学隐喻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吴文新认为休闲伦理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伦理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于其他多种学科和应用伦理学发生着交叉关系。休闲权利的普遍性、休闲资源享有的公正性、休闲文明的共享性、闲暇和休闲活动中的价值取向的和谐性、文明性、可持续性和幸福性等应该成为休闲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山西大学社会学系马文佳指出了休闲与审美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本质,超越自身有限性,实现个体自由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人唯有在休闲中才能够进行纯粹的审美,而同时也在审美的存在状态中体味休闲的真正价值。因此,从存在论的角度揭示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将是我们理解休闲,并真正进入休闲状态的有效途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路强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听”有着很强的隐喻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感知能力,更是一种面向本体的体悟。在听这一隐喻中可以看出其与休闲的本质性关联,而解释这种关联则为我们从本体论的意义上理解休闲提供一条有益的思路。

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智慧

  徐州师范大学的梅良勇教授力图从传统、经典中寻找休闲思想,对孟子的休闲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休闲是为了人性的完善,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通过休闲可以使人实现这四端。也提出了置民之产作为休闲经济的基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休闲之乐,读书休闲。通过休闲修炼理想人格,乐心、养生、达志,成为圣贤君子。休闲对于个体修养身性人格的重要作用。

马惠娣和刘耳两位

  教授提交了题为:“社会转型:对中国传统休闲价值的回望”一文,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休闲始终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在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方面,在塑造人的价值观方面,在提升人的品格教养、风度气质、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休闲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肖彤岭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的发展,而教育是使人学会生活品质和质量的阶段,因此学校教育要社会生活相联系,学习先进、高雅的休闲文化与方法。祝福学会兴旺发达。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丹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休闲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在休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休闲教育和课堂教育共同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海春教授认为休闲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诉求,休闲教育的缺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加强休闲教育促进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自我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休闲和旅游

  马惠娣认为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倡导一种新的休闲度假理念:即带一本书度假一周。这样的休闲理念让我们寻找更为绿色的休闲方式,寻找内心安宁的,享受思想,体验休闲的真谛。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的徐菊凤作了关于东西方主体旅游方式决定因素的分析,并指出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方式的决定因素及对旅游业的影响。当今,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旅游客源国,想要更好地满足中国游客的旅游需求,必须了解中国人偏好什么样的旅游方式,以进行有针对性地的促销和管理。
  北京联合大学的王静博士作了北京博物馆休闲旅游联合营销研究。北京市具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这些博物馆分布较为集中,交通便利,周边服务设施健全,有利于创造休闲环境和满足参观者的多样化休闲需求。但是博物馆在分享公众时间、兴趣、经历和财政支持等方面面临来自其他旅游资源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进行博物馆的营销活动。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李京颐分析了乡村旅游休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基本问题。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被广泛接受,但乡村旅游休闲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应该认真研究乡村旅游的供给和需求特点,构建一个合理的业务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功能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广西大学商学院的刘亚萍教授对休闲及养生旅游作了释义,针对广西巴马发展休闲养生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合理性的建议,同时也指出发展休闲旅游可能对当地的生态和文化生活方式的造成破坏,这是在旅游开发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黄潇婷博士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居民休闲行为模式入手对在颐和园进行休闲活动的北京市民进行了聚类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对不同的休闲行为模式进行了划分。这是对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的尝试。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宁泽群教授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北京市男女不同性别的居民存在着休闲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休闲伙伴和休闲场所的选择方面。不过,这种休闲差距是由于性别自身的特点导致,还是社会文化的环境原因,抑或是经济发展阶段所致,是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的。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黄金葵提出,后奥运时期休闲产业的发展机遇应该放在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类休闲资源的深度开发上面,她对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类休闲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战略性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石美玉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活动拟合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休闲市场的几种方式,提出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平衡各利益主体的需求、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北京联合大学的李享和赵鹏研究了新休假制度下北京居民旅游出行的变化及其趋势,新的休假制度使北京居民在出游时间选择上更为灵活,开始追求更实惠、自由、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这样的休假制度改革被认为整体上促进了旅游休闲活动。但目前新休假制度的实施尚不足一个完整的周期,应该加强后续调查研究。

 

四、休闲和体育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鸿江教授介绍了从申奥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的休闲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奥运”理念拨动了人们的运动休闲主旋律,人们丰富的休闲生活促进了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天后奥运会背景下,休闲体育势必将谱写新乐章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天津体育学院的李宗浩教授认为我国休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看来发展力度比较大,形势尚好。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绝大多数是以个人的形式分散地从事休闲研究,缺乏一定的组织力量。二是休闲理论的研究滞后,应该集中力量对休闲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三、目前我们的休闲研究不够活跃,可以整合政府、媒体各方面资源多搞各种形式的活动,使休闲研究活跃起来。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周毅刚、刘晖作了休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功效研究。指出了休闲体育所具有积极的“和谐”价值,休闲体育以其独特形式在促进人身心健康、心理和谐方面具有积极的功效。

   上海体育学院的卫志强、金银日作了休闲理念与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研究,介绍了国内外休闲研究的状况和休闲体育相关专业的设置状况,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进行了分析,给休闲体育的学科特点作了一个图解。加强休闲理论在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理论建设和技术发展同步,是休闲体育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相如、吴建美以海淀区建筑行业、民营企业、服务行业为例,对北京市农民工参与休闲体育的认知、动机、消费水平、行为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北京市农民工主要以青年为主,出现出休闲娱乐方式具有花费少、易获得性的特点;参与的休闲体育的项目主要是以球类项目、健身类和体育欣赏为主;影响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观因素多是因为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阻碍影响和心理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农民体育教育不足;工作时间长及劳动强度大;居住环境的体育场所与设施较差;组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健全。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婧以北京市城区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切入点,对休闲体育活动中的交往方式、参与方式、获取方式以及影响人们进行休闲体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全民体育的后奥运时代,可以通过推进北京市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整合、合理选位,加快发展北京休闲体育教育以保证休闲体育的健康发展。

   广东商学院的彭文革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日渐重视的休闲环境是体育休闲娱乐新学科构建的催化剂,体育专业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学科构建的助推器,认识和了解学科构建要素,有利于加速体育专业的拓展、重组和改造。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相如对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专业设置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体育更多地面向社区体育、大众体育健身、大众体育服务,是一种更多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社团建设和发展的面向群体的体育。休闲体育其涵盖的范围更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体育方式,目前西方许多国家把休闲体育分为了高、中、低不同的项目群,以满足不同人群选用适合自己的休闲体育项目。

  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曹卫认为滨海旅游、滨海休闲就是人们的体育活动在滨海和海洋这一区别于陆地和空域的体育实践活动,只有将三种资源和运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演绎“海洋体育文化”、“滨海体育休闲文化”,才能发展“滨海体育休闲产业”。滨海休闲必然与体育结合,滨海体育休闲必然是人类海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

  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琦岩代表本专业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涉及五个问题。一、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的学术意义,这是对人的休闲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学研究的关注。二、休闲研究的现实意义,休闲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三、确定委员会的宗旨和指导方向: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民众启心智。四、活动经费来源:会员交纳的会费,企业资助以及开展合作。五、协商2009年工作计划,提出设立与政府相关的专题论坛,并成立专业性的分支机构。
  本次会议秉承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听取了各与会代表的意见,对委员会章程进行了讨论,修正了章程中表述不明和尚未列出详则的部分,对会员的申请资格、会费的缴纳和管理 、单位会员的入会资格、单位会员的会费缴纳和管理、对当选委员和常务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的标准进行了讨论和达成共识。
  设立休闲研究基金,于光远和马惠娣捐献出了新书《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研究的基本问题》的稿费作为第一笔基金。希望休闲研究基金能通过奖研荐学带动中国休闲研究迈向更高水平。
  会上对未来的组织建设和其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安排。会后将组织筹建一个学术委员会,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内从事休闲研究的学术精英囊括进来,高屋建瓴地引领休闲研究的发展,促进休闲学术研究。为了鼓励学术创新,学术委员会每年将评出“学术新人奖”一到两名,鼓励更多优秀的年轻的研究生加入到休闲研究的队伍中来;“学术传播奖”一名,对积极进行学术传播并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实体进行奖励;“优秀论文奖”一名,对高质量高水平能够有学术创新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以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强强联合合作申请国家课题。可以在小范围同一专业领域内或者跨学科组织一些小型专题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推选学科带头人,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为申请课题作好准备工作。同时,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组织编译休闲研究的著作,促进休闲理论的研究,弥补目前休闲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2009年与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休闲的人文力量”的跨文化国际会议是下一年度委员会工作重点,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大学将共同联手举办本次大会。最后与会代表对上一届委员会学术部、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表示感谢。
  马惠娣对与会代表和后辈学人寄予了厚望,希望每一个学者能慢一点,单纯一点,停下来唱一支歌,用欣然之心从事休闲研究,把休闲研究推向前进,为发展壮大休闲研究的中国学派做出应尽的努力。同时指出休闲研究应该深切地关注社会,关注抗震救灾、关注金融风暴等等社会现实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研究休闲,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坚持学术创新。
  大会讨论通过了北京“休闲宣言”。宣言中说:“在休闲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今,关注休闲的实质是注重用文化引导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是中华民族人文复兴的新路标。学者们以“学问”的方式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现象,关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休闲智慧,关注社会转型中休闲价值的提升,关注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国民文化休闲需要,关注科技创造与休闲的互动关系,是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呼唤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人们,用休闲铸造文化资本,丰富精神世界,完善生命过程,开扩生活空间,融洽人际关系,建构社会和谐。这也必将是中国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又一个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