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对“休闲城市”的理性思考

马惠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

  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都提出了打造“休闲城市”的口号,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城市发展战略有了新的思路、新的调整方案、新的城市功能诉求,以及政府新的城市管理与服务理念。
  那么,什么是休闲城市?休闲与城市是什么关系?休闲城市的价值在哪里?厘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营造休闲城市、定位休闲城市提供正确的方向。

一、关于“休闲城市”

  尽管人们对休闲城市可以做出各种解释,但是,如果忽视,甚至忽略对城市与休闲灵魂的理解,那么,将来以“休闲”命名的城市将无法可依、无共同标准可依,最终我们的城市将进入新的困顿与混乱之中。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我还没有找到关于“休闲城市”的确切名词与定义,这里只能与我理解的休闲城市内涵找出与英文相对的词与概念,也可以从中、外城市规划史中的各种文献中获得相关的答案。
  记得1998年我在访问美国宾州大学时,杰弗瑞·戈比教授曾不无骄傲地告诉我,Penn State(宾州大学区域)是美国当年仅评出来的三个幸福谷(Happiness Village)之一,也许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休闲之都。我问他,“幸福谷”的标准是什么?他告诉我:“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交通便利且不拥堵、社区宁静度、良好的游憩空间设施、便利的生活服务、秩序、效率、安全、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说到底,最适合人居的地方,才可能称得上幸福谷。
  2007年夏季访问美国,我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穿越了大半个美国,一个城镇比一个城镇漂亮。到达明尼苏达州时2007年度的Best Place的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我便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Best Place的评选标准并不复杂,首先是城市人口不超过10万人,接下来是洁净的空气、饮洁净的水、社区宁静度、就业率(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效率)、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游憩空间的合理布局(行走2公里必须有社区游憩中心)、植被覆盖面积、提供老百姓能买得起的住房等。按这样的标准评选出50个小城,在整个美国并非难事,但评选“拔头筹者”却很难,因为每个城镇都各具特色。但Best Place的首位还是评出来了,威斯康星州毗邻密西西比河的一个小城当选了,它的过人之处是在街区中设置了自行车道。
  这样的标准是对欧洲城市规划传统的延续。近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花园城”是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模式。
  此模式的设计者芒福德认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进技术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于是产生艺术、创作、阅读等活动,人对文化的依赖也就越强烈。而且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大。
  芒福德认为城市规划应注意两个方面的过程:社会化和个人化。社会化是文化的内化,它是一个过程,人依靠这个过程变成社会的有效部分。只有通过共同的文化,人们才能自我表达和相互理解。一旦社会化形成惯例,人们就能够实行个人化,即自我表达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必须为此提供各种设施,如学校、住房、图书馆、工作室、试验室、大众舞厅、小剧场和露天场所(公园),以促进社会化的教育过程。他反复强调的计划要点是:①必须保持低密度。②必须限制城市规模。③人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④大多数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水平,以确保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和谐。⑤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应成为再发展的焦点。⑥社区是再发展和聚集的主要单位。⑦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
  这是西方国家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时最主要的原则。1933年在希腊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成为20世纪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奠基性文件。该《宪章》提出,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个方面。甚至把“游憩空间”当成城市建设重要的原则,是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
  而近些年兴起的城市文化生态理念,则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据我所知,直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几乎还没有超过10万人口的城镇当选为“宜居城市”。
  中国人提出的休闲城市,在本义上应接近于西方国家的宜居城市、花园城、文化生态城市等概念。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那么,休闲城市的标准则不言而喻了。当然,如果“休闲城市”只是一个“商业噱头”、“概念炒作”、“炒卖城市”,就另当别论。

二、城市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城市的规划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古时,不论是老百姓还是统治者,对天、地都有一种敬畏感,认为天的领域是不能随便占有的,土地是宝贵的,因它供给我们五谷。由此形成了中国的古城建筑尽量少占有空间,在有限的范围内精心营造,以巧妙的形式沟通左邻右舍、沟通天地万物。
  在记载公元前990年到公元前453年历史的《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朝的城市立法(距今3000年):“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县耜(SI),野无奥草。不夺农时,不蔑民工。有忧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意思是说,种植行道树木标志里程,偏远地区要有旅客餐饮服务站点。城市近郊要有牧场,边境要建迎宾客栈。洼地里要让野草丛生,城区里要分布树林和水池,以备防灾。大片土地都种粮食,使农民不会将农具悬挂闲置。衙役不可以耽误农务,不可以浪费人民劳力。国民优裕无匮乏。有休闲,无过劳。城府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地方的力役供求得当。短短数语把城市立法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劳作与休闲、城市与农村、工与农的和谐关系详述其中。
  城市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作品”,构成了城市的价值基础——纵横交错的街区、独具特色的民居、淳朴厚道的百姓、市井生活的街景、公平正义的交易、井然有序的商埠、枝叶繁茂的大树、美丽动听的音乐、传家久远的诗书、做工精巧的艺术品;普通市民的勤劳、智慧、善良、淳朴、诚信、友好、礼貌、博爱、守法的优秀品质——所有这些城市生活中的平实、平易、平静、平常、平凡的要素,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唯一性、个性与共性、理性与感性、审美与自然的统一,使我们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绚烂多姿。
  城市,记录和保存着历史文化的印痕,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的繁荣依赖文化的繁荣,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经济的繁荣和人性的光芒。而一个没有历史文化印痕的城市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三、城市与人文

  城市由于人文精神的抚育,才有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魅力。一个没有文化脉络的地方难以演变为城市;一个远离了人文关怀的城市必将变异或枯萎。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城镇中,大多仍保留千年历史街区,保持着原有的教堂,保持着镶嵌在绿荫下红尖顶房子的建筑风格,石子小路,清澈见底的河水,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有机、错落地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品质为人的养精蓄锐、厚积勃发创造了条件。
  雷打不动的带薪休假制度带动了城市的休闲氛围,张扬了城市的人性光辉。城市的休闲首先彰显人性的光辉,使城市变得有魅力与亲和力。
  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几乎成了整个欧洲人的后花园,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在这里休闲度假、沐浴阳光、亲近自然、放飞心情、释放压力、享受宁馨。靠的是洁净的蓝天、空气、海水、沙滩、宁静,以及温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等要素。巴塞罗那的休闲度假业很发达,仅此一项每年就有达700万人。我在那边了解到,在海边租用一把阳伞和一张躺椅,一天只需25欧元(度假旺季的价格)。酒吧、餐馆随处可见,走累了,随处都能找到酒馆,一边赏佳肴,一边品美酒,一边观洋景,不亦乐乎!旅游观光也很便宜,20欧元为一日游(26欧元则可游两日),随时可以下车,随时可以上另外一辆车。给每个游客配有地图,一副耳机,7个语种(含有中文)为您导游。自行车借租非常方便,在你想骑自行车的地方都能找到自行车,大街小巷都有设置了自行车道。许多游客便是骑自行车自助游。
  这就是城市与人文。

四、 城市与休闲

  何为休闲?相对城市而言,它意味着一种人文积累、积淀与传承,包括城市的市井生活、大众文化生态环境、街道、树木、历史事件、民俗节庆等。对人而言,休闲体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一个得以停下来休息的港湾,一个让飞翔思想的地方,一个使人得以社会化的舞台,一个获得创造灵感的源泉,一个预示着高潮来临的“休止符”,一个蓄势待发的积累,一个自由创造的经纬汇合点。
  休闲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的休闲生活的空间载体,在这里不仅汇集了所有的经济要素,而且也汇集了社会的文化要素。正是这些经济的和文化的要素进行有序的运动,才形成了城市与人的休闲生活的互动,决定着城市对经济结构和文化样式的选择。
  人的休闲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而休闲需求又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人们普遍富裕之后,在对生存需求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对广泛的社会交往的需求会变得日益活跃。无疑,它是城市经济的新源泉。
  社会演进的历史表明,休闲可以促进消费,合理的消费可以提升人的价值。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发展往往成正比,人的休闲生活越丰富,城市的发展就越会多样化,经济越能持续。
  所有与城市有关的成就,无不是人类休闲的创造物。没有了休闲生活,就没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城市因为有了大批的人文主义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音乐家、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各路精英,才使城市放射出人性的光辉,奠定了城市的精神品格。
  是城市造就了诸如我们熟知的亚当·斯密、蒙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伏尔泰、牛顿、席勒、贝多芬、马克思、爱因斯坦、罗素、毕加索等等这些最有创见和最为敏锐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也留下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留下了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体系,留下了欧洲浪漫主义的诗作,留下了至今仍充溢着浓香的咖啡屋(产生思想和创造灵感的地方),留下了贝多芬的交响乐,留下了安徒生的童话,留下了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留下了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留下了不朽的哥特式的建筑,留下了著称于世的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这些创造,使他们所居住过的城市绽放人性之美,并成为人类永恒的文化遗产。

五、城市与人文关怀

  城市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一般体现在“游憩空间”的规划之中。
  何为游憩空间?简单地说,泛指人的消遣、游玩、社交的场所。在西方,“游憩”( recreation)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所表达的意思是:要创造就要有休闲生活,就要有玩耍行为,就要做适当的游憩活动,就要为行为者建造游憩的场所。正因为人有了休闲的生活、有了玩耍的行为、有了适当的游憩活动和游憩场所,人的创造力才得以更好地发挥,人的教养在潜移默化的行为中提升。
  广义的游憩空间包括:宾馆(包括汽车旅馆)、饭店、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主题公园、博物馆、游泳池、划船俱乐部、马术场、垂钓园、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探险旅游和野炊场所等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游憩的寓意中十分深刻,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主张“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且要“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现代游憩空间”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成为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要件。它更注重人与人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它所体现的是城市的“人文关怀”的精神,是治理国家所采用的文化手段;它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游憩空间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西方人认为,参加游憩空间活动,人们可获得玩耍的刺激与兴奋;有消遣的场所;能接触到艺术、制作手工艺、参加环保;增强户外运动;接触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锻炼体魄、身心健康、调节肌体、获得愉悦;增强社区意识、促进交流与沟通、相互了解;接触自然,爱护一切生物和环境。因此,75年前,《雅典宪章》把“游憩空间”列为城市建设的四大要素之一。

六、 城市与乡村

  城市与乡村是社会的不同时空分布。城市与乡村的功能互补性正日益体现出来。
  (1)从农村与城市的互补关系看,农村“天然的自然”更多一些,有大量自然景观、自然生态、自然山水,以及不同的劳作方式,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乃至于古朴的民风、别样的民居等等。城市则是一种高度密集的人工聚集物和构筑物,当然也是文化、文明、科学、技术、知识、学术、人才,专业化、工业化、知识化水平很高的区域。城市人口密集、活动空间狭小、噪音喧嚣、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因素都需要乡村的调节,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后花园”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2)、从城市与乡村的功能看,“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周遍地区保持适当比例的绿色产业,诸如:城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教育农场、市民农园,以利于工农平衡与交流。尤其在城市的高度密集的人工构筑物、钢筋水泥高楼中,保持适当比例的农田、菜圃、草场、林地和村庄,以求得城市人的宽松、闲适与舒展;以利于自然的物质、能量的循环,保持人的身心平衡。在连续、高速的现代经济运行中,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一些宁静、和睦、安详,以利于动和静的调节。在城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不要模糊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忘却人类自我的理想与追求;要注意在经济工作中扩大它的文化内涵,为经济活动注入文化韵味。
  (3)、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看,开发有特色的乡村(田园)休闲产业还能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贫富梯度。近些年来在我国各大城市周边的郊区已发展了大量的休闲产业,诸如;生态村、果园采摘、农家乐、田园风光游览、体验农事等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满足了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会有大批的农民需要转产,而城市人的增多又需要有足够多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度假,因此必然催生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会应运而生,这样就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财富在二次分配中,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
  (4)、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与交往,一方面在经济上互补,另一方面在文化上产生互动性。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发达科学技术、完善的教育体系都对出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每年有成数千万的农村劳动生产力走进城市,他们不但获得了就业的机会,更能感受城市的文明,许多农民兄弟就是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中学到了发展自我的本领。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无论社会如何快速发展,但乡村会永远地存在。因为,人类需要生存、需要发展其他产业,就永远需要以土地的形式存在的空间,需要从土地中获得基本的物料。 
  农村是整个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依托农村而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的农村因其历史、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等条件的不同,必定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与实施形式,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农村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形态,与城市的关系不是疏远了,而是越来越近了。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多样化,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六、休闲城市在于复兴城市文脉、绽放人性之美

  在对城市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方面,中国与西方确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近一、二十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发展正走向误区——以为城市越大越好、CBD越多越现代化、城市功能越齐全越有竞争力。忽视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了在满足人们物质资料需求后对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
  事实上,我们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照抄照搬西方人的模式。然而,当今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后,已向简单、质朴与自然回归,并为城市发展赋予新的内涵——给人以舒缓、温馨、安宁的城市品质。而我们现在还要吞咽他们曾经吞下的“苦果”,这就令人匪夷所思。
  勿庸置疑,向往休闲城市,折射了社会的进步,折射了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折射了人性的诉求,折射了城市管理目标的变迁。但是,不能错误地解读“休闲城市”,不能“杜撰概念”,不能做“政绩工程”。按目前一些所谓的“休闲城市”样本,将会给未来城市功能的转型带来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我记得朱厚泽同志曾讲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环境的取舍,人工建造物的布局、设计,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及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衣着、容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把人的内心追求的真善美,体现于实实在在的‘地区形象’之中,形成善良、优美、真诚、相爱的环境和氛围,进而孕育、启迪、激励人们崇善、爱美、求真的高尚情怀。”大概是对休闲城市的一种诠释。
  真正的休闲城市在于复兴城市文脉、绽放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