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多管“闲事”的于光远

马惠娣

  于光远,这十几年来有关“闲”的事可没少管。大至作为社会规律的“闲”,小至黎民百姓的休闲生活。为此写书、发文章,主编翻译西方著作。
  1996年他写了一篇“论普遍有闲的社会”,把“闲”的辩证法阐释得淋漓尽致。他认为:“闲”是最大最大的字眼,可与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与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联系起来。“闲”也是最小最小的字眼,可以闲逛、闲言碎语、无事生非、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等等。他说:看不起“闲”,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不珍重。

  前年他因小中风住院了,而且长达一年的时间。由此,他的左侧肢体不那么灵份了,右手也笨拙了许多。可是他对“闲”的事却始终挂记在心。这可从他近两年来所做的“闲事”中窥见一斑。

   2006年5月16日,他破题写作《休闲.游戏.麻将》之后的三个月便住进了医院。为了能使写作工作顺利进行,他把一些书和资料都带到了病房,而每天读报从不间断。与休闲相关的资料他会留下来。每次我来时会让我看,我便与他讨论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他说,“闲”可不是一个小事,处理不好与己、与家庭、与社会都不利。他在给这本书所写的“序”中说:“闲暇时间多了,我们干什么?这是时代的大课题。”他还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是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越来越远离休闲与游戏,尤其孩子们玩的时间太少,人们对玩的品类选择也很有限。对此“我有责任发表见解”。

  2007年3月14日,他躺在病床上建议我主编一本“休闲研究”的杂志,最好是图文并茂,体现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文风和内容最好活泼一点、轻松一点、悠闲一点。除了必要的论文外,还可以开辟“域外采风”、“休闲趣事”、“风景线”、“幽默故事”等方面的栏目。出游游记、大家的休闲生活、名人专访等等都可以反映进来。他还说:我可以帮你设计栏目,我帮你邀请一些人写他们的休闲生活。我和龚育之都是你先写的对象……。

   《对话》一书中的许多思想来自平时他的灵感,来自他对许多问题的思索。比如,他对现在“填鸭式”的教育忧心忡忡,对孩子们没有时间玩忧心忡忡,他认为这些做法是对教育规律的扭曲,是对人的天性的扭曲,是对未来不负责任。再比如,他对休闲产业缺乏创新而焦虑,他说这与我们的教育方法、与缺少创造的基本要素有关系。

  人们抱怨好莱坞的大片《熊猫功夫》拿中国文化元素说故事,吸足了中国人的眼球,赚足了中国人的钱。有人甚至提出美国“侵权”问题。可是我们要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自己拥有的文化资源,自己却利用和创造不出来?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诸如,缺少从容的心态,缺少“多闻数穷,不若守中”的智慧,而大多情况下是急功近利,所以只能总是“望洋兴叹”。

   2007年12月9日,我到他家里刚刚坐定,他便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今天是一二·九运动72周年,我想起了当年青年的作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我特别关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体状况,他们今天仍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热情但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注意平日的体育锻炼。这个现象全社会的人都应关注,小马你要特别关注。”

   2008年7月9日傍晚,我接到于老亲自打来的电话,病后出院的他不再那么“伶牙俐齿”,吐字有点不清,但我清楚地听到了他在电话那端说的话:“小马,我在我家的附近公园看到了北京平民的休闲生活。你明天带相机来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亲自打来电话,嘱我不要忘了下午3点半到他的家里。”下午到他家里的时候,他已整装待发。护工小张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于老我们就上路了。于老的家距“公园”有十分钟的路程,穿过一条街就到了。

于光远080710考察社区休闲生活

于光远080710在社区

  这是一个坐落在居民区中的社区活动中心,面积不很大,内设一些体育器材,如乒乓球台、健身器具等,还有长椅座凳、一个遮阳的空间。我们到来时,已有好多人在这里消遣纳凉、体育健身、打乒乓球、打扑克牌、下棋。在这里消遣的人以中老年和孩子们为主。于老兴致勃勃地在一旁观看。

于光远080710在社区体验大众休闲生活于光远080710在社区休闲活动中心

  回来的路上,离“社区活动中心”不远处,是一块未被清理的拆迁遗址,里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既不雅观,也妨碍周围居民生活。师母指着这块地方说,“光远几次打算给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写信,希望他能重视这件事情,并尽快处理好。每天都在磨叨这件事……”
  返回他的家,他再次嘱我说,“老百姓的休闲生活是民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多投入一点时间做做调查研究,问问他们每天的时间都是怎样安排的。我在这里能经常看到那个梳长辫子的女同志在这里打乒乓球,具体情况怎样,做做个案调查。写一篇‘北京平民的休闲生活’的文章。平民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群,除了疾苦问题,也有休闲生活问题。”稍倾说:“我累了,你走吧!下次再来体验平民休闲生活吧。”
  这位年逾93周岁的老人,一辈子都在思索与写作中度过。如今,尽管口、腿与手的功能都出现了退化迹象,但他的智慧依然在不停地闪现。看来“闲”的事他还要管下去。


马惠娣

200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