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反省被旅游购物忽悠了的休假制度


马惠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
(2007年11月25日)

  近期以来,五一黄金周将被取消的消息刚一公布,立马引起了全民性的大讨论。一时间唇枪舌战,或赞成,或反对,或另提议案,从民间到媒体好不沸沸扬扬。
  笔者历来主张取消“黄金周”。理由是,“黄金周”的功利性太强,导致集体潜意识的“全民大出游“和“全民大购物”,各类形式的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不断地放纵着人们的占有欲望,为这个几近疯狂的时代再推波助澜。节假日应有的文化内涵被碾碎,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要义基本被泯灭,进而演变成“丑陋的中国人形象”;甚至连最起码的调息身心、恢复体力的功能都难企及。再加上过度旅游和购物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叠加,导致的不可持续、不和谐、不安全的后果,着实让人不能恭维“黄金周”的存在。
  但“黄金周“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三个长假”制度的实施,培育了人民大众的休息权利意识,休假理念已然从公民性层面开始确立。而就我个人的理解此次取消五一黄金周,其本意也是打算规避黄金周的负面影响,把休假向人文关怀方面推进。
  休假制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20世纪初期在欧洲的多个国家开始出现。30年代在法国首先以国家意志力强制执行带薪休假制度。1948年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24条“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这为日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休假权是人权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且应该人人享有,否则也是违背人权宣言,使公平、公正和正义发生倾斜。
  然而,有了休假权,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尤其不能误导,比如,用旅游和购物忽悠休假制度,以感官刺激和虚假的“自由”转移和掩饰人们平日浮躁、焦虑、匆忙、压抑的情绪。其结果人不仅没有获得休息,而且社会的浮躁氛围也扰乱了具有正常心态的人。“黄金周”折射着中国人的价值迷茫——钱比生命重要,钱比善良重要,钱比诚信重要?
  这样的休闲理念、休假制度和休假结构设计当然要改革。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休假是为发展人而存在,还是为发展经济而存在?目标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尽管人与经济相依而伴。
  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休假?”和“怎样休假?”
  为什么要休假?休假是对生命的尊重。首先是生理需要,连土地都要隔茬耕作,以保持地力肥沃,那么人的休息实则天经地义。其次,工作与休闲是一对范畴,有工作就一定要有休闲,否则工作难以为继,创造难以发生。休息便是以养心为目的,调匀自己的“一呼一息”。难怪“息”字是由“自己”和“心”组成。再次,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一切和谐之基础,每个自我都不和谐,家庭、社区、社会、国家安能和谐?所以,和谐必须从每一个人的身心做起。第四,和谐的身心,才能让人悟出“平衡”与“和谐”的价值力量,而不至于顾此失彼:收了经济,丢了文化;收了钞票,丢了良心;收了奢华,丢了怜悯;收了速度,丢了诚信;收了物质,丢了人性。
  因此,对待休假的态度要端正。
  拥有休假权,必须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获得保障,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政府而言,必须制定方针政策赋予人民大众以休息权,不仅如此,而且应有保障和监督机制确保人民大众获得休息权,并引导人们在休假中获得身心的全面调养。
  对每一个国民来讲,正确理解休闲的内涵十分重要,有了休假制度,您千万别以为只有旅游、购物两种方式;您也别以为只有旅游、购物才能创造新的经济财富;您也别以为读一本好书、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做一件公益事、关爱一下动植物等其他就不是休闲度假,就不能创造财富。
  看看欧洲人和北美人的休假理念——休假既是一种工作手段,也是一种生活目的,悠然中的发展和创造才是美好的。也许有人会说,别提欧美,当年他们的情况比我们还糟糕,付出的学费比我们还多。话说回来,既然如此,它们已经付出了学费,如今我们为什么还非付这笔学费不可?!
  如何休假?
  先说欧美近百年来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得益于休息、休假、休闲文化的普遍履行。西方文化传统认为,“休闲是一切事务环绕的中心,是产生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的基本条件”(亚里斯多德语)。“人们有了充裕的休闲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有了为“思想”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个人才在艺术、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语)因此,有从17世纪始延续至今的剑桥大学下午茶,有近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脱颖而出。有西班牙海滩一本书伴一周的休闲度假,并创造了无污染、无对自然资源掠夺的休闲度假模式。有“准艺术、准学术”的休闲方式是高级的、有价值的,满足的是人的精神上、审美上、文化上的需要的追求”(凡勃伦语)。美国人历史虽然短浅,可创造的“recreation”却很耐人寻味。可千万别简单地理解为“消遣”和“娱乐”,其实它是辩证地说明了游憩与创造的关系。
  中国人的休闲智慧更为深刻。“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因为人的旁骛太多,就没了章法与智慧,就容易心烦意乱,就容易敷衍了事,就容易只顾眼前而不能高瞻远瞩。孔子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成是礼治天下,建立仁政的极致。主张以“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 教化人;推行天人合一、兼爱万物。因此古代人造字时,为“休”和“闲”注入了深刻的含义。“休”,倚木而休,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了人仰慕和敬畏自然的态度。“闲”,有限制与约束之意,也通假“娴”字,即思想的纯净与安宁。中国从古代至大清帝国中期始终是世界的心脏——不是才怪呢!
  有人说,你这话扯得有点远,其实这正是我们不要历史、忘记历史心态的折射。无论如何,现在有了休假制度,而我们不知如何休假,岂不浪费了又一种资源(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无形资源)。了解一点如何休息、休假、休闲的文化传统,了解一点外国人是如何度假,又从度假中获得了什么,很有必要。如同“只养不教”的道理一样,保不齐最后养的不伦不类,甚至畸形。别让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仅仅成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