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为学术问路 为民生祈福

“2007-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综述

 

  以“社会转型与休闲”(特别关注宜居城市与休闲关系问题)为主题的“2007-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年会”于2007年11月6日至8日在重庆举行。40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
  孙小礼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大会表示祝贺。会议围绕社会转型中的休闲问题、宜居城市与休闲的关系、休闲研究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观点。
  于光远先生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休闲现象是时代的大问题。休闲研究应该注重理论的研究,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与人民大众的休闲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关系、产业形态、服务理念、市场需求的变化。休闲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出了很多成果,涌现了很多人才,开展了许多工作,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特别是要在形成和培养休闲研究中国学派上下功夫。”(全文将另行发布)

一、社会转型与休闲


1.“十七大”后国民休闲将获得巨大发展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对“十七大”后的国民休闲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发展休闲事业的要求。“十七大”提出要“让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到2020年努力“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这为休闲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休闲产业、休闲研究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正逐步来到。同时他也指出,在我国,休闲是城市生活的重点,城市休闲可以带动乡村休闲。

2.发挥休闲在对外友好交流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川省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申再望会长指出“十七大” 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国外交的宏伟目标提出,“和谐”成了新时期对外交往的主旋律。休闲在实现和谐外交中也可起到重要作用,能够起到正式会谈桌上无法起到的效果。因为,人与人的感情往往是在一种轻松随意、令人释放情怀的环境和氛围下才产生的,而休闲在对外交往中很容易能让外宾达到这种效果。在民间外交中更是如此,把文化休闲活动当作对外交流的平台更能打动国外友人的心。

3.借2008奥运之机推进休闲体育和运动休闲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为休闲体育和运动休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近几年来,国家在推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休闲体育意识。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郑向敏教授辨析了休闲、运动休闲的概念,指出从休闲上研究运动休闲比从体育上研究有更广泛的视野。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相如教授指出,近几年来中国人口体质调查表明,我国人口体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近几年征兵的标准在不断降低也证明了这点。我国必须重视体育休闲面临的问题,让体育休闲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些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休闲和休闲理论,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体育休闲和休闲教育上来。


二、宜居城市与休闲


1.宜居城市与休闲城市

  马惠娣认为,城市是人的城市,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要考虑到四个方面的活动:工作、生活、交通、休闲。宜居城市的规划必须留足公共游憩空间,要让市民买得起房。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中都应该有宜居、休闲的文化理念,要有一种文化意识和历史责任。对城市的本质;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休闲与城市的关系;宜居城市在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挑战等作出认真的思考。
  广东金融学院卿前龙认为,宜居城市要有休闲功能。一个没有休闲广场、休闲设施,人不能很好休闲的城市,绝不是宜居城市。城市是否宜居,应该考虑到普通的城市劳动者的宜居要求,为他们提供休闲机会和场所,满足他们的休闲需求。社区休闲承担着城市休闲的主要功能,应该积极发展社区休闲。
  北京联合大学宁泽群认为,宜居城市和休闲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休闲城市不一定宜居。休闲城市既要考虑城市的休闲功能,也要尽量吸引游客。如果游客太多,就不一定宜居了。另外,历史城市如何在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添加时尚休闲元素,这是应该探讨的问题。事实上地域文化特色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会外地游客进行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旅游发展,需要扭转现在的模式。
  北京联合大学杨劲松认为,宜居城市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的闲暇时间安排比如休假制度对城市休闲和宜居的影响。另外,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对老街、老房子改造时,要考虑如何让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不能以保护历史文化为由而不考虑他们的利益。
  山东大学吴文新认为,休闲城市与宜居城市应该是一致的,外国的一些东西在我国可能并不适用;休闲是城市的综合社会文化功能之一,应该具有普遍性,除个别有特定功能的城市外,大多数城市应该是休闲城市,区别仅仅在于城市休闲的文化特色或个性的不同。
  宁波市行政学院张雅静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只有本地居民才最有资格回答。“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说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开始考虑每个城市居民的感受,这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目标,没有绝对的宜居和绝对的不宜居城市。应该把宜居城市当作追求的目标,以此唤起全社会、特别是城市决策者的思考:“什么样的城市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黑龙江大学胡凡认为,宜居城市应该关注生态休闲,并把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城市生活向农村延伸。


2.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义

  徐州师范大学张玉勤认为,城市休闲广场是宜居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和场所,体现了该城市的文化建制和文化创造。利用城市休闲广场打造全民狂欢的休闲城市、娱乐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理念。目前,城市发展往往注重休闲广场的区位优势,而忽视其文化含量,使得城市休闲广场建设中存在着文化缺失和休闲危机。广场是一个城市开放的窗口,强化其文化功能是现代城市休闲广场走向未来的客观趋势,也是城市文化走向文化城市的必然选择。


3.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问题

  对城市改造和发展中的“破与立”的关系,与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杨劲松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宜居城市乃至普遍有闲社会的形成也是方方面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这里就有文化本身的创新发展与传统文化遗迹保护的关系问题。我们不仅要考虑历史的东西,还要照顾到现实的情况,比如我们进行城市改造,不能说这就不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对文化的传承要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要以现在的生活而不是过去为主。
  郑向敏认为,也许我们这代人应该为我们的子孙留下自己的文化创造,不能让他们只是享用我们祖先的遗产,而对我们这代人没有文化的怀古遐思。
  马惠娣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正是由于这种积累才有了每个城市的个性与品格。没了老街区、老房子、老年古树等等,这座城市便也不复存在。现在的城市开发是千城一面,尤其缺少文化积淀。处理好城市文化历史遗存与现代时尚的关系是个大课题。
  重庆工学院杨梅认为,国内对传统文化中的休闲关注不够,宜居城市的发展还是应该尽可能立足本土文化,从本土文化中寻求文化的灵感。
  吴文新认为,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确实存在着严重冲突,如果没有文化和休闲的视角,单纯从增加GDP的角度去开发和经营城市,城市的商业味儿必然越来越浓,而文化性、休闲性、宜居性必然降低乃至消失。
  张雅静认为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与体现现代文明并不矛盾,对现存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保护历史文化不是简单地固守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资源,也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仿造一些历史建筑,而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脉络和人文精神,当然,也要把现代文明成果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城市建设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4.休闲观念在建筑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美国KXA建筑师事务所的RANDU TOTEL先生认为,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应该把休闲理念体现出来,考虑到人们有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充分运用绿地公园等手段让人置身于大自然;要有让人独处的自然空间,享受独处的乐趣;还要关注内外空间的结合,要么使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形成不同的休闲功能区,要增加人性化的设计元素。休闲在建筑概念中应当愈来愈重要。


三、休闲学科建设与培育休闲研究的中国学派


1.休闲学的方法论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认为,休闲研究在中国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时代证明这一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休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很密切,可以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目前缺少它的存在。今后应该靠大家的努力构建这一学科体系。
  安徽师范大学方青认为,休闲学科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的概念和理论陈述,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或者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一门科学,要想学术化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把自己和其他学科明显地区分开来。
  马惠娣认为,休闲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拥有三个基本条件,即:客观对象、研究方法、科学共同体。再说得清楚些,其一客观对象具有普遍性,即与其他属性的事物发生联系,并从中发现相互之间的关系、演进的规律等。其二可借用其他成熟的方法论原则,并产生自组织理论系统的定律、理论、模型、方法、技术等。其三有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范式”,形成共享相同的或近似的价值、传统文化和目标的科学家群体极其成员。
  休闲研究应当具有中国特色,简单照抄照搬西方理论是浅薄和缺乏根基的,因为,虽然休闲是人类共有的行为方式,但是它受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体制、管理机制、人种特有属性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应当形成休闲研究的中国学派。当然,休闲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与一个学科要求的要素还有距离,但是正在形成中。比如我们成立了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就是形成科学共同体的基础。
  吴文新认为,休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所以,休闲研究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来进行。当然这些方法的运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是交互重叠的,也许正是这种综合性的方法运用,就构成了休闲学或休闲学科体系的独特方法。
  辽宁师范大学刘晨晔认为,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的社会观和历史观是我们今天致力于休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他既关注人的社会实践,又重视由人的社会实践所铸就的深深植根于经济关系基础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尤其关注弱势社会群体从雇佣劳动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权利和休闲权利,据此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进路和方法。


2.休闲学的学科建设和休闲研究的中国学派

   许多学者提出了休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华侨大学郑向敏指出,当前在我国,休闲并没有走入高校,大学教育中基本上没有设置休闲专业。
  安徽师大方青同意郑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国内外早有闲暇社会学这样的研究方向,国内开设休闲专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专业化是休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休闲学科专业化还需要学术精英的推动。
  华南师大刘海春认为,休闲教育不仅包括对大众休闲知识和技能普及、休闲价值观的教育,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相关休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休闲专业教育,只有普及了休闲教育,休闲学科建设才有了直接动力。
  徐州师范大学梅良勇认为,休闲学本身是一个学科体系,而不是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基础学科、核心学科和应用学科,但休闲研究本质上应该坚持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视野。
  山西大学马文佳认为,我国应该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增设休闲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培养更多的休闲方面的专业人才,壮大中国休闲研究队伍。
  胡冀燕认为,休闲研究在中国,其历史较短,研究队伍较年轻,这使休闲学的发展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目前休闲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了一批从事休闲研究的人才,这是很值得庆幸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于光远先生提出的建立一个休闲研究中国学派的任务会很好完成。
  张雅静认为,休闲研究要立足中国国情及居民休闲实际,培育一批休闲研究专家,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休闲研究理论,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休闲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休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对休闲研究中国学派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邬丽丽、内蒙古大学包庆德不约而同地研究了近20年中国休闲研究的历史进程,从社会学和哲学分析的角度梳理了这支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折射出来的问题。开启了休闲学科史学研究的新视角,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证性资料。

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酝酿已久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终于得以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章程,吸收了一批学术骨干入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这一全国性休闲研究组织的建立,把各方面研究休闲的学者组织了起来,为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这预示着中国休闲研究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会上对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做了初步讨论与部署,初步拟定2008年的休闲年会主题是探讨“奥运之后的大众休闲体育”。2008年上半年将召开首届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
  会议期间,马惠娣还特别介绍了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等学术大家为中国休闲研究所做出的奠基性工作。她指出:“中国休闲学的崛起,得益于这些思想大家的高屋建瓴和远见卓识,得益于他们的胆识相济和艰难努力。这许多年来,他们不仅关心休闲研究的学科发展,而且关心休闲研究的组织建设。希望大家不辜负他们的期待,让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同仁为时代承担社会责任,为学术探索新领域,为休闲研究搭建平台,为大众共享改革成果祈福,为培育休闲研究中国学派做学术耕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领导下,为二级学会组织。本专业委员会遵循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章程与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探索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关注休闲现象、关注人的价值取向、关注“成为人”的过程,促进全社会对休闲内涵与外延的了解,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与可持续社会、为提升人民大众生活质量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会上,与会代表还就休闲书籍的选题与出版与重庆大学出版社进行了座谈。本次会议特别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张雅静 马文佳 吴文新整理,马惠娣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