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沉思“黄金周之痛”健康发展休闲经济

马惠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
(2006年5月9日夜完稿)

 

  今年的五一节,人民网的网上调查显示,85.8%的人选择呆在家里,此外网上有关“黄金周的反思”文章居然有20万条之多,足以看出人们对黄金周的种种质疑。当连续几年经历着几乎一样的“黄金周”时,大家对黄金周的第一反应就是出游和购物,人气加财气。节日的意义全变成了“黄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这样的假日缺少了什么。
  如何理解人们对“黄金周”的厌倦?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压根就不愿休息?还是中国民众对节日另有一番期待?或是黄金周本身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勤劳的中国人不仅会休息,而且还是世界上创造节日最多的民族。传统节日曾经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情操和审美情趣为底蕴,不断进行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体验与洗礼——这是节日的意义,节日的力量。也是劳动大众对节日的真正期待。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还曾经创造过休闲品类的辉煌历史,我们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是世界休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至今被西方人所仰慕。
  遗憾的是,由于近百多年来中国文化传统的全面流失与断裂,国人对休闲价值的理解太狭隘、太浅薄、太粗鄙。整个社会把休闲简单地等同于吃、喝、玩、乐。所谓的娱乐开发商们拣拾西方人遗弃的牙秽,误导民众的娱乐生活。制造出来的是贪欲、浮躁、喧嚣、奔忙、自私。尽管金钱历来是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如果只有金钱的满足,没有精神的充实,人的空虚、倦怠之感必然紧随其后。现代人几乎天天被消费主义所浸染,正应该在节日这几天中将经济的抑制力减弱,转变成凝聚民族精神、鼓励精神追求的重要时段。
  另外,我们城市化建设中,公共休憩空间太少,人们缺少释放自己心情的地方,逛街、郊游成了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这个现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黄金周经历了“八年之痒”,如今反思之声更为强烈,正是人们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
  在此社会心理下,今年五一节过后,新闻媒体的盘点不约而同地关注休闲、休闲经济、休闲产业。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知半解、雾里看花、炒作概念,甚至念歪了经,将成为另一种误导。因此,作为在休闲研究领域中耕耘了12年的文化学者有必要再次解释休闲、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
  什么是休闲?休闲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精神的态度,一个“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休闲意味着学会止欲、学会宁静致远、学会欣赏真善美。休闲的真谛是在提升人的教养和素质中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而家庭、社区、游憩、读书、科学、艺术则是休闲最好的平台。西方人休闲意识的培养,往往从婴幼儿时期的阅读开始。读书是“成为人”的第一个台阶。因此,休闲绝不等同于吃喝玩乐。
  什么是休闲经济?是“以人为本”,强调以低代价、获得高效益,以无形资源替代有形资源,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共同推进经济繁荣为己任,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平衡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尤其注重以提升劳动者的内在价值,因为真正的社会财富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他们的价值观。休闲经济正试图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本身的价值尺度,重新审视人类所有一切的发展目的,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之目的的问题。
  什么是休闲产业?是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型的产业,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发展产业,从而使企业、市场、商家、政府的服务目标更加明确。休闲产业不仅包括旅游、餐饮、娱乐,更重要地体现在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人文文化设施上。不着眼于人的素质提升的产业,难以健康地发展休闲产业。
  什么是休闲消费?休闲消费虽基于传统的消费形态,但又不同于传统。它既包括对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观的消费,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新探索,诸如:各种体验、历练,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巧、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的学习。并进行心理、综合素养、智商、情商、享受能力等方面的新投资。
  关于“有闲”和“休闲”也不容混淆。“有闲”并不等于会“休闲”,“有闲社会”并不等于“休闲社会”。“闲”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休”字上,一个会“休”闲的民族才会有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教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除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外,还要靠全民的文明、教养、礼仪水平。学会“休”,“闲”才有价值。
  在发达国家不惜重金修建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是创建休闲生活的一大特色。在英国有5000多家公共图书馆,有8500家专业资料馆。60%的居民是图书馆的常客。此举,一为文化传统所致,二为提供休闲消费场所,三为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四为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而我国图书馆总量不过2700多所,并且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常年不购书,读者也寥寥无几。而目前我国读书状况极为堪忧。据调查显示,连应该读书的人都不怎么读书了。
  当下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商务中心鳞次栉比,而文化中心却少之又少。失去此基础,何谈休闲经济和创意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休闲,才会创造。
  早在10年前,于光远先生就撰文论“普遍有闲的社会”(这个论断是科学的,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于老解释说,人的心灵要保持清净,而不要旁骛太多,没了章法和智慧。因为,人一忙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人一忙也容易烦,心情不能和平;人一忙就容易肤浅,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人一忙就容易只顾眼前,不能高瞻远瞩。
  同理,一个社会适时地安排一个“休止符”,待大幕再拉开时,必定是新的“华美乐章”的到来!
  闲,历来是一把双刃剑。闲,可生是非,使人碌碌无为,安逸现状,不思进取;闲,也可培养人的多方面情趣,从而充实人生、提升生命质量。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对“休闲”做出了许多新探索,从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丰富“休”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简单生活、环保、食素、爱动物、爱植物、反战求和平等等形式,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行为方式营造充满温馨的、友善的、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达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例如,美国人每年投入的志愿者时间总计约160亿小时,相当于生产出近2000亿美元的价值。
  西方思想家认为,开发休闲,实际上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而这种资本的投资越早越好,对社会的回报率越高。
  今日之中国,人们普遍为名累、为利累,忘记了沉思、忘记了欣赏、忘记了自律、忘记了社会责任。此种社会氛围中的“休闲”,必将销蚀着休闲的智慧与休闲固有的精神价值。
  节假日究竟怎样过? 怎样更神圣与激荡人心?设计方案应有N个多。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民众全面的参与性,设法调动社区和民间的激情很重要。任何一个节日与活动的最终目的应当是调动人们的生活热情和劳动激情。应体现在平时的积累上,体现在全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民众的共同参与上,体现在勤勉励志的行为方式上,体现在仁厚博爱的胸怀中。
  “黄金周”的退却与消失是社会进步之必然,这也许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生机。

  写完上面的文字,突然想起了美国休闲学的奠基者索尔斯坦?凡勃伦先生,当年(19世纪后期)在观察有闲阶层的休闲行为时,注意到“有闲”生活采取一种“非物质”的方式,即一种以“准学术”的或“准艺术”的方式进行,这是高级的、有价值的,满足的是人的精神上、审美上、文化上的需要。他还注意到,这样的有闲生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教养、社会的文明程度,还可以将人导向自律和高尚。他尤其批驳了“炫耀性消费”并认为“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消极性的而不是积极性的定律。”
  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中,他没有建立物质层面的休闲经济理论框架,也没有鼓励有闲阶层去尽情地作感观享受的消费,居然也没有联系到休闲消费对GDP所产生的影响。
  自1899年《有闲阶级论》出版后,全美国逐渐形成了鄙视“炫耀性消费”的风气。更多的人走向了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事业、教育事业、社区服务等,富有的人用更多的钱创办大学,兴建图书馆、艺术馆、运动馆、博物馆,并形成民族传统。由此,休闲、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走出了传统的经济、产业和消费的概念与模式。
  他独树一帜地创立了制度经济学,也奠定了休闲经济研究的最一般的原则。
  当下,休闲、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消费成了中国很时髦的事,此时重温凡勃伦的思想,也许会让我们看得更远大,发展的基础更牢固。
  如果将休闲经济当成商业开发的“摇钱树”,或制造成“时尚的噱头”,不仅对社会和国民产生误导,而且对国家基业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休闲经济是正待兴起的学科,任何宣传报道应建立在对这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否则,将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