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沐浴行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休闲产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兼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

马惠娣

2005年5月12日 于北京京西宾馆


20年世纪80年代初,西方的未来学家们就极富预见性地指出,当人类迈向21世纪门槛的时候——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以知识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其社会结构、生活结构和生存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革。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预见不但已经成为现实,而且现实生活甚至比预测发展得还要快。
美国《时代》杂志曾撰文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一、西方国家休闲产业发展状况一瞥

作为工业社会的伴生物,休闲产业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是人的存在的需要,二是发展的需要,三是享受的需要,四是人的生活从低级到高级的产业形态的变化。人类社会当今的成就得益于近几百年来人类的辉煌创造——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思想的进步、生命观念的进步。综观休闲产业崛起的历史,对发展我们今天的休闲产业会有许多启迪。
1、西方国家休闲产业发展的历史
(1)什么是休闲产业:笼统地讲,现代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消费、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形成以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娱乐、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
(2)休闲产业的特点:第一,品种、门类众多,产业形态多种多样,其受众面广大;第二,相当部分的产业属劳动密集型,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第三,大部分产业属于服务类型,通过服务促进社会财富的流通与分配。高质量的服务可以加速物质产品的流通和财富的再分配,从而降低贫困梯度;第四,正在出现的个性化产品服务,对从业者的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这种服务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五,创造空间很大,许多项目和产品具有品牌效应和个性特质;第六,资源配置多样化,既有有形物,也有无形物;既有天然物,也有人工物;既有信息符号,也有观念和意义;第七,是重要的社会交际与交流的舞台,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
在西方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创造的产值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93204万亿美圆,比上一年增长了4446亿美圆,其中最主要是民间消费增长了3158亿美圆,经济增长率为5%(其中3.7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来自民间消费)。在民间消费中,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已占到民间消费的36%。这主要得益于民间的休闲消费。
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在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另外,休闲产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在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元收入,就将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另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测算,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每增加3万美圆的旅游收入,将为社会增加2个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 因此说,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并能有效地促进产业格局的变化,从而增强人的休闲欲望,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休闲产业的发展与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①前工业化社会:人均收入$50—$200;②早期工业化:人均收入$200—$600;③工业化:人均收入$600—$1500;④发达工业化:人均收入$1500—$4000;⑤后工业社会:人均收入$4000—$20000。 贝尔由此分析到:“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阶段。第一,在工业发展阶段,由于商品移动的需要和对能源提高的需求,交通和公共设施作为其辅助服务必然扩展,并且存在非制造业,但是仍是蓝领工人(服务业中的蓝领)的增长。第二,由于大规模的商品消费和人口增长,在流通、金融、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传统白领就业将上升。第三,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就像恩格尔定理所显示的,人们发现用于食物的钱将减少,其边际的增加首先用于耐用品(衣服、住房、汽车),然后用于奢侈品,休闲之类。因此,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需求、品味的变化,第三部门,即个人服务开始增长:旅馆、酒店、自动服务、旅游、娱乐、休闲、运动。这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为: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交通通讯及公共设施→商业、金融和保险业→休闲性服务业和“集体服务业”。
(3)现代休闲产业 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伴生物。马克思当年指出的由于生产力提高一倍,以前需要使用100资本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使用50资本,于是就有50资本和相应的必要劳动游离出来;因此必须为游离出来的资本和劳动创造出一个在质上不同的新的生产部门——这个生产部门大多体现在休闲产业方面,以满足人的新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个新的需要,各种服务于人的休闲消费的产业应运而生。自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厅,延续至19世纪的职业体育、街心公园和假日旅游,现代休闲产业几乎是和人的休闲观同时产生的。
19世纪的美国,休闲产业还十分荒疏,工人们的周末几乎没有可选择的消闲方式。他们“可能去公共场所喝酒或伴唱,也可能去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还有可能逛妓院,去拳击场或去玩‘放狗扑熊’的游戏;他们也可能在大街上闲逛。除此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活动了。实际上,许多城市并不能提供高雅的公共娱乐——几乎没有剧院与舞厅,没有供游人散步的公园,没有博物馆或艺苑,也没有开放的图书馆。” 1855年波士顿在一个志愿者小组的努力下,利用自己的辖区修建了一个沙滩公园,使生活在附近的妇女和儿童有了娱乐的场所。后来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政府看到了公共娱乐场所对人的休闲生活的调剂作用,便于1899年投资3000美圆,将波士顿海滩公园重新进行专业化设计,并扩大了的规模,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期间,获得身心的放松。
(4)休闲的商业形式创造了新的工作机遇。收入的显著提高,劳动时间的逐渐缩短,儿童劳动法的制定,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都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选择余地。由富人们从事的娱乐活动开始,慢慢地移向社会的其他阶层。例如,低价的火车和市内有轨电车费使许多人有可能进行短途旅行。在电车终点建起的娱乐公园吸引了大众。许多形式的运动越来越大众化了。由商业化导致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电唱机、收音机、电影和机动车的发展。
当消费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动时,大部分工作就会集中到餐馆、旅馆、学校、娱乐、康乐中心、银行、以及医疗保健机构。服务机构像信息处理机构一样主要支持医疗和娱乐。在一个寿命不断延长而劳动不断减少的社会里,休闲应该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休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难准确地算出在休闲上究竟花了多少钱。以1990年为例,全美国消费者在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总共花掉了2800亿美元,占全部消费开支的7%。尽管2800亿美元已经是很可观的一笔钱了,但这只是全部休闲消费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大部分的休闲支出被归到了其它类别中。比方说,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4580亿美元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花在了休闲旅行上。在机动车运行里程数上,也有三分之一的行程是休闲的产物。在飞机上有60%的乘客是在作休闲旅行,而非业务旅行。如果使用这样的计算方式,那么用在住房、服装、餐饮和教育方面的消费开支中,也会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可以化入休闲开支。如果把上述开支加起来,用于休闲的花销会轻松地超过10000亿美元,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在这种靠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中,休闲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
如果把休闲产业定义为包括其相关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业务的集成,那么全美国的前三项最大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开支6210亿美元;卫生保健业6040亿美元;教育业每年3310亿美元。如果把业务旅行从旅游业总开销中分离出去,再加上在家庭和当地社区的休闲消费部分,同样可以得到近10000亿美元的休闲消费总量。
美国学者认为,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 据统计,美国的旅行和旅游业雇用的职员有900万之多。在全联邦、各州、各县和当地的娱乐场所、公园以及其它休闲机构,大约有250,000个公共服务类的工作职位。还有近两百万作家、艺术家、演艺界人士和职业运动员。没有谁能够把所有与休闲有关的工作挑选出来,换算成对应的全职工作时间。对全部休闲工作的最简单的估计办法是将用于休闲方面的消费折合成工作职位,进行统计。如果每40,000美元的消费开支能创造一个工作职位的话(相当于全职工作职位),10000亿美元的休闲消费就相当于2500万个工作职位——差不多是1990年全部就业职位的四分之一。
近几年来,美国已成为世界休闲产业的领头羊。2003年美国的GDP总值已达10.9万亿美圆,人均年收入3万多。休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GDP的80% 。
如今的休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不论是“以人为本”的产业方向、个性化的服务标准、产品的有效开发、市场的合理利用、政府的服务意识、国民的思想观念、企业管理的模式,还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产业立法、环境保护等等都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5)、休闲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成为产业提供了决定性的基础条件,这是因为:
第一、科学技术解放了劳动力,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时间越多,丰富闲暇生活的要求就越强烈,“现代技术把人们从繁重体力劳动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们可能获得激动、欢乐、内省等新的体验。”…… 这些消费的欲求必然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
第二、文化产业的形成是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发端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为大众文化消费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系列大众传媒的出现,如19世纪的报纸、20世纪的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为商业生产技术传播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审美观念:“货物的流通有如此之大的文化力量是因为消费品的生产和使用的增长有助于将富人与穷人结合到相仿的市场关系中去,有助于将全欧洲的购买者结合进相同的艺术趣味模式中去”
第三、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不但是人民大众自身消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广泛的变迁:当经济发展时,人们的生活地点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迁;人们从事的工作种类和人们对工作的控制程度也发生了变迁;人们的业余消遣和消费的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是如此,因此,商业经济寻求(或借助于)文化的力量成为必然。
第四、大众文化消费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体制的创新,同时也创造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文化而言最重要的是两个系列的变迁:“程式化”、“理性化”的过程改变了文化、社会组织和个体,与此同时,相关的经济变迁改变了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状况。随着城市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心,文化的形式和对文化的支持者都开始与新的社会群体找到结合点。”
随着二十世纪整个欧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且人们普遍越来越相信购买可以满足需要,一切导致了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文化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产品和工作机会的重要来源。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从神圣走向世俗,从贵族走向普通大众,从精致走向鄙俗,由此,经济结构的变迁使物质发展常常也能产生出不同群体特定的文化问题、意义和产品。
大众文化的崛起体现了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和拥有了文化选择的权利,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大众文化走出狭小的雅文化领域,关心民众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文化日常性及其实践意义,这是文化进步意义之所在。因而,“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参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二、中国休闲产业的崛起
中国人从来没有为休闲度假花过这么多的心思——如何安排假日,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全年已有114天的假日,这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是在闲暇中度过。休闲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现象。这实质上是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强大,以及人的发展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
1、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生存阶段(解放初-1980年代)
时代特征口号:“先生产,后生活;革命加拼命,拼命不要命。”人只是一个生产者,生活的目的是吃饱肚子。这个阶段以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吃、穿消费的比重,占总消费的3/4。(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在我国,历来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生活和消费统统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所以,多少年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也主要放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老百姓也一直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艰苦度日。那个时候,只有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定量卖给每户“二两木耳、半斤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花椒大料、二斤花生。节假日无非是在家里做家务,所以许多女职工通常认为,休息一天反而更累,连恢复体力这样的目标都达不到。那时候,加班加点做工作是常有的事。而人们的文化精神消遣更是无从谈起,任何一点业余爱好都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典型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只有8个样板戏。此时,“玩物丧志”紧紧地禁锢着中国人的头脑。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中国休闲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代的广告语是:“周末休闲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人作为一个工作者和创造者,目标是“过好日子”——好日子的标准定位于物质消费和享乐的层面上。这个阶段吃、穿类支出的比重开始下降,新兴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快速提高。四大件: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洗衣机迅速普及。
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旅游业随之升温(见下表)人们的购物热情也高涨起来,接着就是鳞次栉比的商业大厦被一个个地建造出来,供人们消遣和消费之用。
1999年“十一”我国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制度。以旅游、购物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消费,一下子将我国的休闲产业带动起来。人们开始接受休闲概念,满大街的“休闲服”标牌进入老百姓的视线,这些大概是中国休闲产业最初在概念形态上的反映。
这个阶段,人们刚刚富裕起来,休闲消费还仅仅停留在对“物”的占有上,人们消闲度假还是处于一个满足感官和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第三阶段:小康化阶段(21世纪以来)
时代口号:“休闲度假——寻找精神的家园”。科技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必然是以较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使人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也必然带来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对物的追求转向精神享受的渴望,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物质需求的边际效应开始出现。
在这个阶段,中国老百姓的恩格尔系数第一次降到了50%以下,2003年中国GDP总值达10万亿人民币,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圆。
用于自我发展的教育、文化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开始增大。正如于光远所讲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直接提高社会生产力。诸如用于教育、科研和现代化的、先进的认识工具的消费。“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规律”。
以中国近年来,在教育和现代化的认识工具等方面的消费情况看:电话、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已开始在老百姓中普及。
人们用于职业学习、技艺学习、业余学习、继续教育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报告显示,内地网民数和上网计算机数保持持续地增长,分别达到6800万和2572万,内地的IP地址数达到了32084480个。在所有网民中,拨号上网用户仍是主体,达到4500万,而宽带用户也由半年前的660万增长到98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内地WWW网站数都有较大的增长,分别达到25万和47.4万。
在对家庭拥有电脑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用户中76.6%的人家里有电脑,其中联网的占76.4%。非用户家用电脑的只占34.9%,其中联网的占21.4%。
数码相机从1996年登陆我国,当年销售2400台,其后保持年均100%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达到61.8万台,比上年猛增217%。有专家分析:随着欧美和日本数码相机使用的普及,市场正趋向饱和,而中国市场刚启动不久,潜力巨大,2003年,中国数码相机的保有量将超过100万台。《2002年中国城市家庭数码产品消费状况调查研究咨询报告》也验证:数码相机正成为继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之后最重要的数码产品,数码相机市场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人们用于各种享受型的消费支出也明显加大,例如遍布城乡各地的休闲中心、洗浴中心、美容院、健身房、旅行社、度假村迅速崛起,不仅数量多,而且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美容服务业实现产值2200亿人民币。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600万人。各类美容机构有172万个,93%的美容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性质。整个行业在原来业务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服务行业。 据悉,仅洗浴业就有1200万从业人员。
另据中国宝玉石协会提供的资料:近20年的时间,中国的珠宝首饰业从产值1个亿发展到近1000亿,从业人员从2万人发展到2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铂金消费国,年销售铂金量达140-150万盎司。而在中国的上海由于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圆,对珠宝首饰的消费量尤其高。据统计,上海的珠宝首饰销售量占全国的10%以上,钻石的年销售额约为50亿元,约占全国钻石消费额1/3,上海女性拥有钻石的比例超过16%。
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休闲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生命的质量、生活质量紧密相连,过去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人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后,才能更多地追求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每个人才有可能在充裕的闲暇的时间中享受文化、科学、艺术、社交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在休闲中享受自由和创造的快乐。
2、 休闲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现象
(1)、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在中国,同样面临一个日常时间结构的社会变革。这从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中可窥见一斑。我国虽然离“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自1995年起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实现了西方国家花了100-200年的时间才达到的境地。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整体上我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不包括“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其中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拥有量更多,比如:学生的寒暑假,全年约140-16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约10天,全年约124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年约有半年闲。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约有4000万人处于待业、失业、不稳定工作状态。退休人员(相当多的企业退休年龄已经提前,一般在50岁左右)绝大多数是赋闲在家。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家庭现代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未来5年,中国全面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将成为可能。如果仅从时间的拥有量来说,我国是绝对地进入了“有闲的时代”。
(2)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目前我国有城市人口4.6亿人,据估算,205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1.2亿。也就是说,未来50年有6亿多人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到那时,我国城市要从现有的668个(除台湾省)增加到2000多个,其中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人)20个,大城市150个,中等城市500个,小城市1500多个。另外还有人口10万以下的小城镇1万个。可以设想,从农村转到城市的这6亿多人口,会给我们的就业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带来怎样的变化!
(3)中国老百姓的钱袋子正在鼓起来
中国休闲经济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休闲经济提供了契机。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称,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多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所谓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车买房,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群体。这两亿多中产阶层的数量接近整个美国人口。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在走向新世纪的时候,已经由生活质量型消费取代了温饱型消费,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占GDP总量在40%左右,而目前我国在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这一标准6个百分点,估计总量为5000亿元。据主管部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32.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从1991年到2002年,服务业产出占我国GDP的比重分别为33%和34%,12年的时间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徘徊在1/3左右,明显低于同等发展中水平的国家。在全部大国中,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位列倒数第二。
目前,国家对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已经有了清晰的轮廓:2005年服务业产业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该分别达到36%和33%;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将近16%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由51%降低到30%至40%,第三产业由33%上升到50%至60%,就业比重要比现在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40%。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6694亿元,比2002年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以此计算,12%的差距就高达约1.4万亿元。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成为国家着力推进的重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亟待补缺。
从这一发展趋势看,休闲经济在我国未来10年中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休闲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判断和把握休闲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状况,方能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把握休闲产业的未来趋势。
(1)物质需求的“边际效用”已经显现
休闲经济的出现必然带来消费的增长。在初级阶段,有钱有闲的人主要是对物质的消费欲望。进入较高级阶段,人的物质消费欲望开始降低,而向求体验、求知、求学、求心态平和、求文化交流、求观念创新等精神生活等方面发展。消费的健康增长,必然带来文化价值消费的增长。因为人活着不仅需要“面包”,而且更需要“阳光和真理”。
经济学理论中“边际效应”的规律,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举一个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可是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有普遍性,人们不愿意总是增加某一种商品的消费,不愿意局限在一种商品的消费上,换句话说,任何一样“好”东西,如果你总享用它,也会使你倒胃口。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向,反映人们多样化消费的需求,促使人们为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满足而追求多样化的消费。
依据这个规则我们不难看出,所谓边际效应实际是商品对用户有效需求的最大化,就是说;谁的产品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谁就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获胜。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别的欲望又是有其限度的。
休闲经济的来临,应验了边际效用的规律。记得10年前,有人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日子好过了,老百姓还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筷骂娘’”,那时大家没有想到用“边际效用”的规律来解释。可不是吗,温饱问题解决了,你还让我们消费在物欲中,怎不让人有意见!10年前,有钱有闲的人周末休闲哪里去?“百货商店购物去”。这几年,可消遣的地方越来越多更多,尤其选择“闲情逸致”、“精神享受”主动花钱的人越来越多。
“边际效用”的规律对正在兴起的休闲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发展的重心应在哪里?
(2)工作与休闲将走向融合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曾预言,“自动化机器系统在经济过程中最终替代人,并称这是劳动的最后变形”。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正将我们带入拥有巨大财富和具有充分闲暇时间的人间天堂,“科学的奇迹看来是无穷无尽的,将上帝的选民带往牛奶和蜜糖之国的新摩西将不再是上帝而是科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基础,人类生活的重心由工作转向休闲将成为可能。当然,所谓“工作转向休闲”,并非是指人们彻底放弃工作而完全投身于休闲之中,相反,我们强调的是工作与休闲关系的密不可分性。工作与休闲的融合,张扬了工作的人文性、人本性。与此同时,人们在创造自己必须享有的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更多地把工作变成创造的舞台,表达理想的舞台,表现每个人多方面才能的舞台。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休闲与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科学创造方法论的研究者对休闲与创造的关系做过统计,调查显示:最适合思考的场所和思考时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创造性的发挥。见表(1)和表(2)
表1 中日人群最适合思考的场所(%)(1984年调查)场所
 场所

人员 家中桌旁 床上 浴池 家中其它场所 办公桌旁 会议室 工作单位其它场所 公共图书馆 乘车

飞机 公园散步 上下班途中
中国辽宁获奖科技人员 25 34 6 4 18 2 18 7 3 2 10
日本创造学会会员 31.4 50.4 11.6 4.1 26.4 5 5.8 6.6 47.1 48.8 0
☆ 日本创造学会会员组121人,平均年龄51.5岁,男性占98%
表2 设想产生时的状态(%)(1884年调查)
状态

人员 安静 声音嘈杂 独自一人 与他人在一起 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从事其它活动 精力充沛 精神状态不佳 突然产生 有预感
中国辽宁获奖科技人员 33 5 34 7 25 8 18 3 13 7
日本创造学会会员 56.4 31.4 70.2 19.8 25.6 62 39.7 48.8 58.7 33.9

工作与休闲融合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果实。工作,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唯一和最终目的。工作是人的创造舞台,并紧紧依赖于休闲时间的“凭栏远眺”。工作着的人再不是“摩登时代”的第999颗螺丝钉,而是充满了智慧、乐趣和人文关怀的创造者。“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值得强调的是,工作与休闲的融合,绝不意味未来的社会就没有了工作,这是一种误解与曲解。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上篇》中哈尔亲王有这样一段台词:“要是一年之内,全是游戏的假日,那么游戏也会变得像工作一样令人厌烦;唯其不常有,所以人们才会盼望它们的到来。” 工作充实了休闲,工作赋予休闲以意义。没有工作也无所谓休闲,惟其工作才使休闲色彩斑斓。
(3)多种工作形态应运而生
于光远先生曾说:“未来的社会,劳动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乐生的要素’。” 随着休闲在人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这一历史趋势的逼近,“乐生”的工作在西方已被人们所关注。
正在兴起的“工作共享”的方式,目前虽处在构想和试验阶段,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显现出来。它包括这样一些工作形式:
1、 共享工作:通常是两个人从事同一种工作,两个人服务相同的顾客。
2、 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和适当缩短工作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是指一个人可以自愿选择开始时间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适当缩短工作日是指允许工人多休息一天。
3、 前卫雇主:这种雇主通过满足工人的工作方式来吸引和保留理想的工人。雇主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计划,力求满足工人的生活方式。
4、 4天工作制。由德国的Volkswagen和其它地方开始试行,工人每周仅工作4天。这种方式有许多选择,可以工作36小时,超过4天。也可以工作30小时。在有些情况下,工人可以自行安排休息日,既可以是周末,也可以不是周末。
5、 缩短工作时间和创造就业机会:一些工会或者其他工人组织相应地减少工人工作时间,试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避免工人失业。有时这意味着要减少工人工资或其它劳动报酬,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并不这样做。
6、 限制加班:如需加班,不给加班报酬,而是另外安排补休。
7、 提前退休:这种情况下通过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工人提前退休。
8、 灵活的阶段性退休:允许工人逐步退休,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缩减工人的工资及福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工作情况发生了变化,雇用工人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像下面的一些工作将被重新定义和重新分类:
业务骨干:包括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员、专业人员、技术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工作获得自己的身份及价值。他们是组织者,公众承认并依靠他们,工作的时间较长,也很辛苦,他们不仅想要得到眼前的相应报酬;而且也想为将来的生活提供保障。他们根据经历、风险或者未来的投资来思考问题,这类人的数目可能会减少50%。
小额合同:由管理者和个体组成,他们不是以劳动时间来获取报酬,他们获得的是小费而不是工资,多半从事的是附属合同所规定的工作。
弹性劳力:指雇主花最少的钱雇用来的帮手兼职工人或临时工人。这些灵活的劳动力将做些低级的或非技术性的工作,他们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有通过兼职或临时工作来增加收入。
顾客:这些人在购物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参与与购物相关的一些活动,如顾客亲自泵气、整理家具、清扫快餐店桌椅,回收自己使用过的物品等。
志愿者:这些人的工作是为了体验生活并不是为了获得报酬。他们像获得工资的工人一样逐渐被征用、接受培训、被雇用、接受考评、获得提升、被解雇或从事其它方式的服务。
随着工作时间的相应减少,“共享工作”的时代即将来临,西方的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共享工作已被普遍接受。新的选择是:要么增加失业,要么缩短所有工人的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时间,以较少的财政支出,争取公众的更大支持,使人人有事做,各个有闲休。从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到“乐生的要素”,是人类社会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4)、生活方式更注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指引我们“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使生活富有意义”。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那么我们无异于生存在动物世界中。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家庭、爱情、亲情、友情对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之重要,对增进家庭的美满、爱情的弥坚、亲情的真挚、友情的良善而带来的益处,这种关爱和体验温情的机会越多,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就会越和谐。无论是传统的阖家团圆还是发展中的分享交流,生活中总是越来越欢迎休闲的存在,不仅因为休闲能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每个人生活角色的不断变化,我们可以涉猎更多的新领域,可以为表达、维系及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为平衡我们的物质与精神创造更多的条件。
休闲,并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空闲时间多了,丰衣足食了,而是人的一种精神态度和存在状态的变化。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人对物的攫取,变得理智、变得通达。人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强烈,并通过创造性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求与理念,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简单生活、环保、食素、爱动物、爱植物,鼓励人们把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行为方式营造充满温馨的、友善的、互助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亲和力,增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人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结 语:
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对人类未来社会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使得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为物质生产而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人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其二、休闲对于人的“成为状态”发挥着其他事物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三、工作与休闲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其四、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情结会越来越普遍;其五、在休闲产业从事服务的人越来越多,因而未来的工作更需要爱心和诚信。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以它固有的内在逻辑发展着,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应这个历史趋势,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与规划它,也许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